先帝便請馮壽來做皇子老師。
后來又有了二皇子趙圭,先帝因為何氏不待見這個親兒子,本不愿讓他跟著馮壽讀書。
但馮壽雖然總把討厭世家的陳規爛矩掛在嘴上,但他骨子里卻最講規矩。
趙圭雖然不是長子,但他是皇后嫡子啊,是真正的皇位繼承人。
且當年趙、何兩家結盟,也是馮壽在中間牽線搭橋,并且極力勸說先帝。
馮壽對先帝的忠誠毋庸置疑,但他并沒有因為效忠先帝就仇視何皇后。
相反,看到何皇后被先帝打壓,馮壽還有些同情,并暗中提供些許幫助。
……幾個原因之下,馮壽竭心盡力的教導趙圭。
永承帝趙圭呢,因為先帝的偏心與冷漠,對于父愛格外渴求。
馮壽雖然不能代替父親,但也給了孩童時期的趙圭男性長輩的關愛。
兩人名為師徒,感情卻更加深厚。
所以后來,馮壽知道是何皇后順水推舟害死了先帝,他也沒有針對、報復。
他甚至勸著重病垂危的先帝立趙圭為太子。
當然,那時的何皇后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先帝不答應也不會影響大局。
但,能夠讓先帝開口,更加名正言順。
永承帝登基后,更不會遭受非議與污蔑。
馮壽作為先帝的鐵桿謀臣,能夠為永承帝做到這個份兒上,實屬不易!
另外,他還在先帝病床前發誓,一定會好好輔佐太子,不讓趙氏江山在他手里斷絕。
就這樣,當了十來年閑散白丁的馮壽,被先帝封為中書令,與王源、趙爍一起輔佐新君。
馮壽估計是三大輔臣中,唯一一個愿意讓永承帝盡快親政的人。
也是唯一一個不摻雜個人利益、家族榮耀,而一門心思為永承帝考慮的人。
“先生,您來了!”
永承帝快步迎了出去,在殿門外遇到了馮壽,他深深一揖。
看到永承帝尊敬、孺慕的樣子,胸中又急又怒的馮壽,頓時又壓下了種種情緒。
唉!
皇帝雖然“天真”了些,但本性純良,且他年幼,行事難免有不周全的地方。
作為長輩,不應該總是生氣、斥責,而是應該耐心的教導、規勸!
馮壽深吸一口氣,努力在心底這般勸慰。
幾個月前,馮壽的老妻病逝,他離京去料理后事。
他與家族決裂,但家族給他選中的妻子,卻是與他同甘共苦了三十多年。
他對妻子非常敬重,早些年他先是被驅逐出宗族、落草為寇,接著又是跟先帝一起造反。
妻子擔驚受怕,還要面對官府的追捕、各方軍閥的截殺,著實吃了許多苦。
唯一的一次懷孕,也是在躲避亂兵的時候流掉了。
后來,新朝建立,馮壽身邊的許多“同僚”,都甩掉糟糠妻、迎娶美嬌娘。
相較于那些見異思遷、背信棄義的男人,馮壽似乎更有理由停妻再娶——子嗣啊!
就是馮壽的妻子,也勸馮壽實在不行就納房妾室,總不好斷了自家的血脈。
馮壽卻沒有答應,他反過來問妻子,“血脈?我連祖宗都不要了,還要什么血脈?”
要兒子,是為了傳宗接代。
馮壽早已是孤家寡人,連姓氏都改了,祖宗也不認了。
他認為,自己著實沒有延續香火、綿延子嗣的必要。
他不是不喜歡孩子,而是覺得,妻子被他連累而失去了生育的能力,那便是他注定命中無子。
左右那個臟臟、腐朽的家族已經在戰火中灰飛煙滅,馮壽報了仇,心底沒有了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