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幸運的是,他有馮壽這個好先生。
馮壽并不贊同先帝抬舉庶子、打壓嫡子的行徑,在他的心目中,一直都把永承帝這個皇后嫡子當成未來儲君。
所以,教導永承帝的時候,馮壽沒有一味的傳授四書五經,而是會穿插一些民間疾苦的小故事,并講述很多有關國計民生的常識。
馮壽可不想養出一個“何不食肉糜”的蠢皇帝。
呃,好吧,雖然永承帝在其他方面還是犯了蠢。
但在起碼的民生問題上,永承帝還是擁有起碼的見識。
比如,他知道,當下主流的制鹽方法,就是一個字——煮!
把鹽鹵放到大鍋里,架上木柴、炭火,一頓猛煮。
水分被烤干,留下鹽的結晶,然后在進行一系列的工藝進行提純。
而這個“一系列工藝”,就是世家捏在手里的秘方。
如果沒有這些工序,即便煮出了鹽,也不能直接吃,咳咳,容易吃死人!
世家所壟斷的,不只是鹽田、鹽礦,還有這些秘方啊。
如果有秘方,永承帝也想圈一片海灘,然后制鹽、賣鹽。
可問題是,他沒有!
現在,忽然聽到另外一種制鹽的方法,還不用浪費鐵鍋、木柴等工具,永承帝雖然覺得不可思議,卻還是心動了。
“對!不用浪費什么鐵鍋、木柴,只需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就能得到上好的海鹽!”
感謝某些考據黨的網文作者,寫小說的時候,把一些工藝表述得非常詳細。
比如曬鹽,如何開墾鹽田,如何晾曬,如何過濾……鄭念兒都不用特意去查資料,就能了解得一清二楚。
她見永承帝真的將自己的話聽了進去,滿眼的興奮與急切,鄭念兒心里暗暗得意。
她沒有繼續賣關子,而是仔細的將曬鹽之法說了一遍。
最后,她豪氣的表示,“二郎,等您制出了更好、更便宜的海鹽,那些世家就再也不能卡你的脖子了!”
“朝廷也無需擔心他們擁‘鹽’自重,故意用鹽來為難朝廷、為難二郎!”
其實鄭念兒還是挺慶幸的,面對永承帝的“改革”,那些地方豪強只是采取了粗暴的暴力抗稅。
并沒有用更絕、更致命的招數——直接斷鹽!
他們手里可是握有全天下的鹽田、鹽礦啊。
如果他們誠心要給永承帝一個教訓,完全可以斷了食鹽的供給。
市面上沒有了鹽,別說尋常官宦人家受不了了,就是小老百姓們也會不滿、騷亂。
一個控制不好,興許還會鬧出“民亂”。
自古以來,“官逼民反”從來都不是什么好詞兒。
而作為主導這一切的皇帝,便是毫無爭議的“昏君”。
雖然不至于因為一個鹽就亂了天下,畢竟世家們只是想給小皇帝一個教訓,而不是真的要弄得天下動蕩。
他們會及時停手,盡快讓市場恢復正常,百姓們也會得到安撫。
但,永承帝作為皇帝的威信會一掃而空,他的“親政”也就成了笑話。
“……”永承帝聽完鄭念兒的話,卻沒有急著有所反應。
他沉默不語,他仔細消化完那些話,他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狂喜。
“哈哈!好!好啊!”
永承帝興奮的在大殿里只繞圈子。
繞了好幾圈,他停到了鄭念兒面前,一雙眼睛,仿佛看絕世珍寶般看著他的小青梅。
“念兒,你、你果然是我的賢內助啊!”
永承帝一把將鄭念兒擁入懷中,恨不能將她抱起來,原地轉幾個圈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