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康十年,小皇帝趙清年滿十五歲,到了該大婚、親政的年紀。
朝堂上下、文武百官都十分擔心——他們怕何圣后不愿還政于皇帝。
是的,何圣后。
原本應該被尊稱為太皇太后的何氏,在過去的十年里,又改了稱謂。
天后、圣后……這些稱號,簡直一個比一個新奇,一個比一個讓朝臣們浮想聯翩。
趙清與趙圭不同啊,前者只是過繼來的“孫子”,而后者則是何氏的親兒子。
當初,何氏爽快的讓趙圭親政,并且主動退回后宮,是一片慈母之心。
可惜趙圭沒有珍惜,生生把自己的永承帝“作”成了順王,然后重病而亡。
趙清倒是個聰慧、乖覺的孩子,做了皇帝后,也沒有得意忘形,更沒有像趙圭那般自作聰明、自尋死路。
他就像一個合格的傀儡,規規矩矩的坐在龍椅上,然后任由何氏與三大輔臣、政事堂等掌控朝政。
不是沒有自詡忠義的賢臣跑去“輔佐”趙清,但面對那些“忠臣”的勸諫(或是說煽動),他竟半點不動心。
仿佛能夠當個傀儡,對于他而言,已經是非常好的安排。
當然,也有人懷疑趙清在收斂光芒、暗中積蓄力量,但,十年過去了,朝堂上早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三大輔臣早已不復早年的輝煌——
王源年邁,三年前一場大病,讓他不得不致仕。
他的兒子王錚倒是接替他成為了中書令,大淵朝的首相。
但王錚不管是資歷威望,還是個人能力,都遠遠不如王源。
反倒是王錚的女兒王詩玖,一個女子,短短幾年的功夫,從女侍中升為博文館學士,又從博文館轉戰禮部。
官職不是很大,遠遠不能跟王錚的中書令相提并論。
但,王詩玖所代表的意義不同,她從后宮來到了前朝。
大朝會上,她更是能夠在一群大男人中占據一席之地。
她是何圣后的左膀右臂,她被譽為大淵朝第二有權勢的女人。
排在第一名的,自然是何圣后。
王詩玖這個第二也足以讓無數女子羨慕,讓許多男人明里暗里議論不已。
不管世人如何非議,以王詩玖為代表的女官們還是牢牢的將根扎在了朝堂上。
而這股勢力的構成,也從最開始的世家女,慢慢多了勛貴女,甚至是寒門出身的普通女子。
比如陶氏!
任誰都沒有想到,這位廢帝的皇后,并沒有因為廢帝而成為棄婦、小可憐。
她沒有凄凄慘慘的遠嫁,沒有不得不去庵堂或是道觀出家,而是去了西北邊城。
五年前,胡虜大軍襲擾邊城,陶幼薇憑借麾下的一千部曲、女兵,以及城中的老弱婦孺,竟抵擋住了胡虜鐵蹄,守住了邊城。
消息傳回京城,舉朝震動。
而更震驚的事兒還在后面,何圣后沒有按照慣例,以封賞陶幼薇的父兄作為嘉獎。
何圣后直接封陶幼薇為將軍,率領西北軍,鎮守邊城!
朝臣們:……
有了最初的女侍中,以及朝堂上站著的幾個女人。
雖然大家聽到“女將軍”的第一個反應,還是“牝雞司晨”、“陰陽顛倒”。
但,到底不是第一次,且何圣后的威勢越來越大,除了幾個不死心的言官御史抗議了幾聲,滿朝文武竟默許了這種情況。
“女官、女將軍……哈哈,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啊!”
陶幼薇成為大淵朝第一個女將軍的消息傳開后,纏綿病榻三四年的馮壽終于意識到了什么。
他看著皇宮的方向,笑著流出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