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梅跑回房間,趴在床上就嗚嗚的哭了起來。
小小的房間里只有她一個人,其他幾個女知青,聽到哭聲,彼此交換了一個眼神,卻沒有跑來安慰。
不是她們沒有“同志情”,實在是韓冬梅太不合群。
不說別的,單是這住宿,韓冬梅沒有跟其他女知青同住,而是想方設法弄了個“單間”。
知青們住的這個知青點,是柳家坳唯一一棟紅磚大瓦房,也是柳家坳唯一一個地主的房產。
當年地主被打倒,田地、房子全都被沒收、充公。
村里將這棟大瓦房當做倉庫,以及村長辦公的地方。
后來柳家坳與青山村合并為青柳大隊,村長成了副隊長,日常都去青山村的大隊部上班,而大隊里也有了統一的倉庫。
這個小院就閑置下來。
有些腦子快、心眼兒多的村民,便打上了大瓦房的主意。
只是,還不等他們鉆營,第一批下放的知青便來了。
青山村那邊安置了幾個,柳家坳這邊也被分來幾個。
副隊長跟村子里的老人商量了一番,便把那個小院當成了知青點。
過去的十多年里,每年都有知青被下放到柳家坳。
不過,有些老知青跟當地的村民結了婚,也有人想方設法的毀了城。
幾番來來去去,到了今年,知青點還有十三個知青,五女八男。
這個小院是典型的北方農村建筑,三合院,坐北朝南。
正中是三間堂屋,左右兩邊都是兩間廂房。
隨著知青越來越多,副隊長找人把房子修整了一番。
幾間屋全都隔成了單間,只留下正中一間堂屋做知青們的公共活動區域,其他的幾個小房間全都用來住人。
基本上是兩人一間,堂屋東邊是女同志的區域,而西邊則都住著男同志。
兩年前,賀云天、韓冬梅、卓雅這批新知青來的時候,知青點的人數達到了峰值。
兩人一間竟也有些安排不下。
副隊長便說,實在不行就三個人擠一擠。
房間里都是大通鋪,別說兩三個人,就是四五個人也能睡得開。
頂多就是日常生活不太方便。
別怪農村條件不好,就是在城里,這些知青也未必住得如知青點這般寬松。
副隊長可是聽說了,在城里,一間屋不到十幾個二十個平方,卻要住下一家好幾口呢。
他們一間屋安排兩三個知青住,還是真正的磚瓦房,真心算不得虧待。
別人都沒有意見,唯有韓冬梅,她家里條件好,從小嬌生慣養,實在不愿意跟人一起擠單間。
她在知青點的院子里轉了轉,發現還有個破舊的小屋。
應該不是院子原有的,而是被人用土坯、茅草隨意打了個棚子,用來存放柴火、農具之類的物品。
院子被當做知青點之后,沒有人修繕,小茅屋就有些破敗,屋頂上的茅草爛了,露出好大一個洞。
韓冬梅卻挺滿意這個地方。
她找到副隊長,大方的表示:“我出錢,把這個小屋好好的修繕一番。不過,我要自己來住,再有新知青,也不能安排進來!”
副隊長看到韓冬梅的時候,就覺得這個女知青不太省事兒。
白嫩嫩、嬌滴滴,還有些天真、任性,看著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燈。
過去的十多年里,他們青柳大隊接收了一批又一批的知青,真是什么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