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點過,烈日當頭,通往虹陽東江區麻林鄉的縣道上,一輛寶馬X3以60碼左右的速度跑著。
開車的是王原,副駕上坐著莫曉玲。
這輛X3是董玉琴的車,王原聽說這條路不大好走,就回家換了這輛SUV,董玉琴其實不大開車,經常宅在家里碼字。
王原平常不開這輛車,也是覺得開去報社有點招搖。
家里經濟條件不錯,以致于他剛去報社上班不久,就有同事戲稱他一聲原公子。
莫曉玲昨晚沒睡好,此時有些昏昏欲睡。
王原也有些疲倦,嘴里叼了一根煙,干脆找莫曉玲聊天,刺激一下精神。
“莫曉玲,你妹妹報名要辦助學貸款,那你這學期呢?”
“我家里情況特殊,在學校申請到學費減免,還有一項助學金,基本夠了。”
“那你平常的生活費呢?”
“我爸在外面打工,每月寄三四百過來,老師也安排我在學校勤工儉學,每個月基本夠用了。”
“其實你挺不錯的,長得漂亮,又肯吃苦,學校肯定有不少男生追你吧,想談戀愛在大學里機會很多,為何會跳進這么大一個坑?”
“我……我本來打算等畢業工作了,才開始談戀愛的……”莫曉玲聲如蚊蚋,低得都快聽不見了。
被一個38歲的有婦之夫,還是一個騙色騙財的人渣坑得這么慘,一想到這事,她就感覺自己沒臉見人。
這便是清純小女生眼里突遇其來的愛情么,一種曾經心動的所謂感覺?
狗屁!
王原忍不住想啐一口。
“你剛才說你家里情況特殊,到底怎么個特殊法?”
“我媽10年前在山上摔了,變成半癱,生活自理都有問題了,她又有糖尿病,需要長期吃藥。我爸在粵州那邊打工快10年了,最開始每月幾百塊錢,現在一月也就不到3000塊錢……”
“你家里就你們四個人?”
“嗯,我爺爺奶奶,跟著二伯一家過。”
王原明白了,長期的因病致窮,前世那十幾年的記者生涯,他見過太多了。
這個年代的扶貧政策,對這類家庭的覆蓋與幫扶還遠遠不夠。
下午4點剛過,穿過麻林鄉場鎮,又開了五六里土路,距離莫曉玲家還有300米左右,前方無路可通,王原只好停在這條不到3米寬的村道邊。
莫曉玲在路邊找到一戶人家,說了幾句,王原便將X3停在這戶人家的院壩。
跟人散了幾根煙,說了些感謝話,王原鎖上車門,拎著一袋水果,跟在莫曉玲身后,沿著鄉間小路,往一個小山坡走去。
麻林鄉這一帶全是深丘地形,稻田里谷穗金黃,一座座山坡上,是頂著鍋蓋頭一樣的柏樹林。
還有一些山坡,砍掉了成片的柏樹,王原一眼便認出,都是些速生的桉樹林,算是經濟林。
莫曉玲的家,在一處小山坳,是一個有五戶人家的小院子,院子周圍是一大片竹林。
五戶人家,有三家是兩層小洋樓,一家是平房帶瓦房的小四合院。
最靠山的一家,低垂竹枝掩映下,卻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里才常見的土磚瓦房,而且是以夯土夾雜著桔桿之類筑成墻的,部分墻面都有一二指寬的裂縫了。
王原猜得沒錯,這戶三間主房帶兩小間偏房的人家,才是莫曉玲的家。
院壩里,六七只雞在竹蔭邊上啄食,一條大黃狗見了莫曉玲就狂搖尾巴,跟著嘴里又嗚嗚著,威脅初次見到王原。
莫曉玲過去將狗鏈收緊,拍拍狗頭,嬌喝道:“大黃,這是客人,不要亂叫!”
大黃狗看了王原兩眼,又趴在地上,伸出長舌頭,哈哧哈哧散些暑熱。
堂屋門虛掩著,莫曉玲推開門,請王原進屋坐。
王原進去一看,可謂家徒四壁,屋里能稱上家電的東西,就是一臺21寸的老電視,還有一臺半人高的電風扇。
不過,墻上貼滿了約2米高的報紙,還比較新。剛才的院壩,還有屋里,都打掃得干干凈凈的,其整潔度在農村里很少見。
“曉玲,是你回來了嗎?”隔壁屋里傳來一個女人的聲音。
莫曉玲進去問道:“媽,曉琪去哪了?”
莫曉玲媽答道:“你二伯家今天打谷子,人都在爛泥灣。曉玲,你帶誰來了?”
莫曉玲道:“媽,是王大哥,我在城里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