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時間轉瞬即逝,來自各大高校即將畢業的博士在經過一輪又一輪的面試之后,最終只有一小部分的人留了下來,其他的大部分都只能從哪兒來的打哪兒去了。
政審環節需要消耗2-7天不等的時間,要看你的家庭位置和家庭成分等等,但是在處理的優先級極高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都在3天內完成了報道。
當然也有少部分人的人并不甘心就這么灰頭土臉的回去,選擇以科研助理的身份留下來,雖然以他們的能力能夠到很多的企業尋求到一份不錯科研崗位,但是他們顯然是比較有追求的人。
他們看中的并不是那20萬的年薪,也不是6個月起步的年終獎,也不是分配的60平米兩室一廳和每個月3000塊的飯補和每個月1500的寒暑補貼等等…好吧,雖然也很想要就是了。
雖然科研助理并不是正式的身份,也享受不到那么誘人的待遇和優厚的年終獎,還有讓IT男都羨慕的福利待遇,但是好歹也管吃管住,這已經很良心了。
5000塊錢的科研津貼雖然少了一些,3500塊的餐補房補也租不到正式研究員分配的那種兩室一廳…實名羨慕!
但是可以吃燕大的食堂,量大管飽;低價租燕大的教職工宿舍,上班近,環境也好,最多因為不太方便需要一周去兩次酒店,就當是情趣了。
所以目前養活女朋友和自己還是綽綽有余的。
徐嘉言就是留下來的一位,當初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跳到生化環材這個大坑里面,后來又選擇了跟著導師在本校碩博連讀…然后就再也沒有以后了。
當他看到王峰這位鋰電池領域的大佬招收材料學的博士之后,他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他倒不是對在老板的公司打工有什么不滿意,只不過吉林那個地方收入實在有限,而且跟著一個條件一般的老板,機會也著實少得可憐。
這倒不是說他的老板學術能力不行,只不過材料學是一個非常燒錢的領域,老板搞錢的能力一般,這就非常受傷了。
所以他滿懷憧憬地坐著高鐵,從吉林趕來了京城,當初他訂酒店的時候就已經感覺到了情況不太妙,但是當他真正看到燕大校園里人山人海的面試場景之后,他第一次真正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感到絕望!
沒有任何意外,他的學校雖然專業不錯,但是吉林大學的名氣并不太大,最起碼和燕大水木還有浙大,哈工大,中科大這樣的學校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尤其是他的導師,影響力還非常有限,他本人也沒機會參加過什么大的項目…
400個正式研究員的名額聽起來不少,但是他們自己內部就要消化掉相當一部分,剩下的能有一半兒就要燒高香了,所以實驗室的招收也是非常嚴格的,不是名校的學生不要,本科不是雙一流的不要,沒有參與過重大項目的不要,最后如果還是多的話,導師沒什么名氣的也不要…
非常不幸,徐嘉言一下子就占到了兩項,能夠留下來當科研助手,還是拖著他本校也是在吉林大學就讀的福氣,他那個雙非院校考進來的師弟,連留下來當科研助手的資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