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在此之前,大家依然忍不住抱怨:為什么鋰電池都獲得諾貝爾獎了,我們的手機卻依然避免不了一天一充的命運?”
“直到今天,LiC負極材料的橫空出世,終于改變了這個現狀,它是我們華國,乃至于整個世界新能源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發明…”
“第二位獲獎者是王峰王教授!”
發言人的聲音還在實驗室的大型會議室里回蕩,這一刻不管是廬高所,還是燕大儲能實驗室,所有的正式研究員都坐在投影儀前面,關注著這一場華國科學界的盛會。
“臥槽!咱們老板真的拿到一等獎啦!”
“小師弟(王主任)真是厲害啊!”
“你這個學生還真是厲害啊。”
這一刻,關注著王峰的不僅僅是他手底下的實驗員,還有坐在辦公室里的朱院士和劉院士,這兩位都是和王峰關系匪淺的人,是王峰科研道路上的重要領路人。
“一般一般也就厲害那么一點點,這小子也就是運氣好。”朱院士“謙虛”地說道,嘴角的笑意都快要溢出來了。
“咳咳咳!”劉院士被噎得翻白眼:“是‘億點點’吧,你這個老家伙,和我居然還裝上了。”
“運氣好,要是運氣好就能拿到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話,那我寧愿獻祭我這一生的運氣,也要把這個榮譽拿到手。”劉院士羨慕地說道:“哪怕是把我這個院士的頭銜給獻祭了,也在所不惜。”
“美得你,拿一個院士的頭銜就想換一個一等獎,你不去下海賺錢,真是屈才了。”朱院士打趣兒道。
“是啊,王峰這小子雖然還只是一個教授,連院士都不是,但是有了這一塊招牌,他以后的路就要好走很多啦。”劉院士感慨道。
一個很直觀的數量對比就能看出來這個頭銜的含金量: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名額不超過60個,也就是說兩院院士加起來一共是120個;而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每年一般只選一個,有時候還不選,比如說從10年~12年便是三次輪空。
而一屆兩次更是少之又少,一屆三次那得追溯到80年代那會兒了…
由此可以看得出這一份榮譽的含金量,院士不一定能夠獲得這個獎勵,但是能夠獲得這個獎勵的,增選成為院士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尤其是他還是中科大和燕大兩所實力雄厚高校的教授。
“這一屆的領導班子,有點魄力啊!”兩位院士相視一笑,以他們的位子和閱歷,自然是能夠從中讀出一些不同尋常的信號的。
“希望他能夠不忘初心,抓住這一股東風吧!”
(求推薦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