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在好了,只需要一個逆變器和一座能持續使用超過30年的儲能中心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了,尤其是這個儲能中心的造價還很合適,在可預見的未來中,風力發電將會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
而掌握了先進技術的丹麥,根本不缺少賣家,這也是他們的自信所在,雖然因此要分潤不少利益出去,和華國的合作中也沒有吃到足夠大的蛋糕,但是相較于原先的情況已經好了很多。
原先他們是手里握著先進的技術,但是卻不能變現,現在雖然看起來吃了點虧,但是華國想要趕上了也不容易,到那個時候整個市場早就被三大集團給瓜分完了,充其量到時候華國也就是實現自給自足而已,根本不足為慮。
其實他們想得沒有錯,華國在這一次的事件中看起來雖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很遺憾,他們并不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最起碼在他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基建輸出這個事業上沒能實現自己的愿望。
在這個事情上他們唯一賺到的可能就是那20年的專利費了,而且還要拿70%給專利持有人,不過從技術轉讓的角度來看,收益的是整個國家,畢竟他們在船舶設計上和歐美發達國家差的還是很大。
目前華國連可靠的工程船都需要借助別人的設計力量,不足的部分依靠進口,租賃解決。試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怎么大規模輸出自己的基礎建設?
高鐵那是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才有的成果,但是船舶發展需要的時間更長,百年海軍不是一句推脫之語,而是真的需要一個民族在這方面下苦工,踏踏實實干上一百年才能追趕上的。
華國這一次的最終目標也不是實現省錢的最大目標,否則的話別看租船要花那么多錢,但是真的沒有造船花的多,尤其是華國的造船業并不發達,尤其是這種科技含量極高的船舶。
華國的最終目標很簡單,在實現自己三年期安裝任務的同時,將自己的工程船設計制造水平給提上來,趁著這一次的紅利把自己國家的造船業水平提升一個臺階,在這一個領域不再受制于人,這就是他們最樸素的目標。
至于市場,毫不夸張地說,華國自己的市場就夠大了,他們還沒有完全吃下,根本沒想過去搶占國際市場。
也正是基于這個前提下,不管是丹麥也好,還是美德也好,都沒有阻止這一次的交易達成,他們要賺的是錢,在已經有一項關鍵性技術只掌握在華國手中的情況下,再繼續封鎖的意義就不大了,受損的只會是自己的錢袋子。
而且還要預防自己的盟友越過自己,在背地里把技術偷偷轉讓給華國,這樣一來他們沒賺到錢而盟友賺到了,仔細一算到時候還是他們吃虧。
擺脫封鎖的手段很簡單,掌握住某一環的關鍵制造技術,讓這個產業鏈的運作離不開你,那么這個封鎖也就無從談起了。
(厚著臉皮求一波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