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競爭對手將會拿下最美味的一塊兒,因為對方如果不重新把市場秩序維護起來的話,大家就都不可能賺到錢,這家企業就還是個賠錢貨,所以他會吃下最美味的一塊兒。
剩下的會給其他的利益相關者,可能是基金,財閥,還有銀行等等,因為廠房已經建設好了,公司完全可以把生產轉移到這種成本更低的地方,而且還會有合資企業和高新產業的稅收優惠,所以出于這一點目的,他們也需要引進新的合作者,也就是地頭蛇。
當然,出于要注意吃相的考慮,他們也許會大方地給公司的原班人馬一部分股份,但是就不會超過5%,畢竟他們也就是一個象征意義的存在而已。
看吧,在這一場技術的較量和資本的較量中,大家都是贏家…由此可見,搞科研是個技術活,你必須做好長期不盈利的準備,做好投資打水漂的準備,還要繼續研發下去,才有吃到紅利的那一天!
所以,對于大部分公司來說,創新這只是一個設想,畢竟大家雖然不富,但是大家也都不傻啊,沒有誰會辛辛苦苦地選擇為他人做嫁衣,所以聰明人的做法就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畢竟幾十年風風雨雨我們都這么過來了,也沒見怎么樣啊,無非就是日子過得難一點兒,也還過得去。
首先,如果我們眼光放長遠一點的話就會明白,造不如買和買不如租都是短視且愚昧的。雖然從利益最優解來看,的確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但是,造不如買和買不如租卻有一個隱患,那就是自主權不在己手。
如果你租房子,生意好了以后,就很有可能面臨被房東威脅大幅度漲租金,否則就要用卡脖子手段,不租給你了。
如果你總是買產品來做生意也同樣如此,一旦你生意好了,賣家就會要求你給更多的錢才肯賣給你,甚至要求你割讓這個生意的市場給他來做,如果你不愿意的話,那么賣家就必然會用卡脖子的手段,以不賣給你產品的方式來逼到你生意做不下去,然后他再來輕松吃下你辛辛苦苦打下的整個市場。
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的企業都是短視的,一個確實是大環境的問題,另外一個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窮!
大部分公司都快揭不開鍋了,都指著銀行爸爸給點兒米下鍋呢,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可能搞什么研發,這不是異想天開嗎?
其次,這句話在當時是有特殊背景的。
當時也僅僅是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工業的大部分產品是落后的,而國家手里沒錢,國外技術設備和國內已經形成代差,造新設備沒啟動資金且周期長缺技術儲備,如何花更少的錢短期內追趕世界先進成了那一輩領導者的重大課題,于是提出了“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用盡可能少的錢把大量我們沒有的東西租過了,能使用的使用,能學習的學習,能山寨的山寨。發展起來什么都好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三十年前的這句話沒有錯。如果沒有趁前蘇聯倒臺的機會買了那么多的蘇式飛機,哪里會有中國的殲11還有紅旗導彈。如果不是從烏克蘭買來了瓦良格,哪里會有中國的遼寧艦,更別提現在自主研發的航母山東艦。
當年說這句話,我想就是從當時中國幾乎在每個方面都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角度出發,希望通過引進,借鑒,學習,追趕等手段,盡快縮小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這才是這句話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