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王教授手底下的內部企業和國家部門之外,他們的競爭對手也不甘示弱,未來城市交通聯合體代表也已經坐上了飛機,到底要不要喝頭湯?
留給他來思考這個問題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必須用在對方到達之前,做出這個決定。不過決定并不是那么好下的,像這種六軸和七軸的高精度機器人,它的價格是非常昂貴的。
再考慮到他的研發成本,可以確定的是,它們一定會比國外同類型的機器人價格要貴,但是性能怎么樣就不好說了。
從這里看也許非常奇怪,價格比人家的要貴,性能卻不一定趕得上人家,這樣的話還需要考慮嗎?
當然是需要的,先不考慮國產替代,有備無患的事。畢竟將供應鏈只交給一家公司是非常危險的,對方很可能坐地起價或者是斷供等等,給他們造成大量損失。
像他們這樣大的企業,一舉一動都有人盯著的。原先沒有同類產品還好說,現在有了同類的產品,你這么大一個企業難道能不顧影響,全部進口外國的產品,一點兒不支持國產?這樣的企業是要被別人戳脊梁骨的,對于品牌的塑造非常不利。
更何況,這些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單位是王教授手底下的研究所,他們現在都要靠王教授的技術來混飯吃,尤其是對方,不僅僅只有他們這一個選擇,未來城市交通聯合體雖然現在做的是低端產品,但是他們未必就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只不過也許是出于平衡的考慮,王教授選擇了將兩種技術分開授權給不同的兩個企業。一旦其中有一家不聽話的話,等待他們的很有可能就是被敲打,甚至嚴重一點被斷供也不是不可能:在雙方地位并不平等的情況下,他們根本就沒有什么好的反制措施!
還有最后也是最嚴重的一點:現在的問題是,人家外國的公司根本就不賣給他們,當然,低精度的機器人人家肯定是賣的,這種東西他們不賣,國內的公司也可以做。他們真正缺少的是那種高精度的,重復精度在的機器人,這種東西國內目前還沒有那家公司確定能做出來。
精度這種東西,國內公司肯定是有的;高精度這種東西…出廠的時候有,出廠之后,很快就沒有了。
這段時間為了項目招標的事,幾位老總可以說是頭發都愁白了。原先小打小鬧的時候還可以,只要愿意花錢,不管是歐洲還是老美的技術服務商都很樂意幫他們搭建無人化的生產線,畢竟那個時候大家都是騙補貼,騙稅收優惠的,你可能大賺,但是我也不虧。
但是等到他們真正想干點事情的時候,就會發現原先那些掉進錢眼里的歐美技術服務商,這會兒一個比一個警惕,他們基本上都和原先的那些汽車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甚至干脆就是對方集團旗下的子品牌。
在這種情況下,人家自然不可能繼續提供技術支持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