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還特意給許四海打招呼,說廣東人已經給他來信,說已經準備北上。
“好哇,我歡迎南粵來客,我正缺錢呢!”
說道這話,楊文還笑罵許四海就是個傻子,賺錢點全變成既不能吃也不能穿的古董,太沒意思了。
轉眼間好運好就來了。
孟明軒跑來通知許四海,他在內務部街有個朋友,家里想要出點東西換錢,問許四海有沒有興趣?
這當然有!
徐四海顛顛的就跟著孟明軒去了。
這家是大雜院的正房,據說過去整個院子都是他們家的,后來家道中落,房子陸陸續續的賣出去,就只剩下三間正房。
現在兒子即將結婚,要給他騰地方,換點錢操辦婚禮。
許四海連連點頭,說這才是正經事,做家長的必須要幫忙。
閑話說過,主人家從里屋拿出一個布袋子包起來的東西,還指著墻角的一對黃花梨圈椅,一張烏木琴桌,一個順治時期的鐵力木羅漢踏。
再打開布袋,竟然是個北宋鈞窯的盤子,上頭還有一道弧形紫紅彩。
在民國時期的古玩行有兩句順口溜,“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窯不帶紅,到老也是窮。”
前一句說的事鈞窯的珍貴,后一句更加點名鈞瓷帶著紅顏色的更加珍貴。
據說鈞窯深的宋徽宗的喜愛,釉面是使用了瑪瑙才顯出瑰麗的顏色,這樣鈞窯就更加名貴了!
其紅色是使用氧化銅做釉料,在燒制過程中用還原法使氧化銅還原成紅色,燒成實屬不易。
古代就有入窯一色,出窯萬端之說。
意思就是說鈞瓷在入窯燒制前都是泥坯,但燒成后誰也無法保證顏色一致,這被稱為窯變。
鈞窯的紅色,還引申出后世的釉里紅,康熙時期的郎窯紅等名貴瓷種。
這只鈞窯大盤子,通體為天青色,其實也就是淡藍色。
盤子口沿因為入窯燒制時,釉面熔融后向下流淌而呈現為亮黃色,圈足滿施棕黃色護胎釉,足心和表面一樣都是天青釉。
整只盤子尺寸為25公分左右,完整無缺,造型規整古樸典雅,一絲不茍,色彩含蓄溫潤。
盤中紅彩猶如一道燦爛的晚霞,耀眼奪目,令許四海心動不已。
鈞瓷在晚清時期就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現在對許四海來說更是不容錯過!
一對黃花梨圈椅,靠背和椅子面還鑲嵌了癭木,尤其是椅子面更是難得的用上一整塊癭木。
癭木又稱影木,就是書上長的瘤子,因內部曲折多變的木紋而取勝。癭木幾乎各種樹都會長,但尺寸大極少。
問價,持寶人開價500,還說實在是缺錢,不然朋友介紹的也不會這么高。
只要東西好,價錢方面許四海絕對好說話,何況這回還是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窯,那就更沒話說!
付了錢,東西被三輪車拉回到臨水胡同。
趙豐年看到徒弟花了好幾百,就換回一藍顏色的盤子,他看不懂,臉上只能苦笑。
而懂行的蕭越看了卻非常滿意,拿著盤子看了許久,“絕好的美品,藏起來別外露,免得招禍。”
許四海心里得意,還問他師傅“我現在可以成為大藏家嗎?”
“還早,你現在就是個小收藏家。五大名窯你還缺仨,宋元字畫一張都沒有,青銅器也沒有,哪里就能成為大藏家?”
說得許四海頗有些灰心,他暗暗下決心,今年一定要把五大名窯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