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樓只說了一句話:“你趁人之危,壓價太狠!”
說完趙老先生還朝大門揮揮手,是以中年愛好者趕緊走。
但那人就是厚臉皮不走,還揚言要和許四海一起競爭,看誰出價高。
這話很符合趙運樓面前的心里,他立即就答應了,一肚子氣也消了。
魔都人要和自己搶古董,許四海心里還有點沒底,盡管他背包里帶了有5000塊,因為他不知道魔都古玩的行情。
許四海想好了,他要人讓這位中年男先開價,就說是尊重當地的土著。
趙運樓顫顫巍巍的走進里屋,先是取來摞在一起的大小兩個錦盒,隨后又拿來兩個,全部打開后許四海真心樂了。
哥窯瓷竟然還是兩件!
一個是哥窯螭龍耳大香爐;直徑足有20多公分,另一件是小貫耳瓶,高約15公分。
傳說哥窯是這樣子的,在南宋時期,浙江處州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倆都燒窯,哥哥開的就是個哥窯,弟弟開的就是龍泉窯。
弟弟嫉妒哥哥窯廠生意好,還在哥哥的窯廠即將要燒窯結束時,他朝窯內潑了涼水,結果反倒是讓哥哥窯廠里出產的瓷器產生密密麻麻的裂縫,但大家都喜歡這種裂縫。
這樣哥窯就誕生了。
但這家僅僅是傳說而已,當不得真。
就像眼前這兩間哥窯瓷器,這還需要進一步鑒定,萬一年頭不對也是枉然。
許四海真的趙云樓的同意,先拿起一件小號貫耳瓶先看起來,只要這件對了,另一件基本沒啥問題。
就看到貫耳瓶外表呈炒米黃色,布滿了大小不一的裂縫,器物全身施滿釉,在足底有三個小芝麻眼。這就和入窯一樣,是采用支釘燒的工藝。
透過這三個支釘的痕跡,還能看到點內部鐵灰色的胎骨痕跡。
外表粗的裂紋為灰黑色,行內稱之為鐵線,細小的裂紋呈現金黃色,又被稱為金絲,合起來就是哥窯金絲鐵線,也是哥窯最顯著的特點。
這件器物一點錯都沒有,許四海還偷偷用了異能鑒定,還被認為是真的!
再看另一件,也完全是珍品,毫無指責與懷疑之處!
哥窯啊,許四海為了它魂牽夢繞,朝思暮想,現在總算是看到珍品了!
或許在經過一番競價,這兩件寶貝就能落到自己的手上。
另一件是一件青銅戈,看形狀應該是春秋時期的,上頭還嵌金絲刻了八個字,許四海連蒙帶猜,看出應該是“蔡侯造戈,安邦定國”八字。
也就是說這把戈乃是東周早期,蔡國的國王為自己造的。
帝王之物,歷來是古董行所追捧的好東西,何況這把戈上還刻有嵌金的銘文,就更顯得珍貴。
過去琉璃廠一直有句話,那就是青銅器要是帶上字,每多一個字就要多加上100大洋、可見有字的青銅器有多珍貴!
最后一件是個盤腿的釋迦牟尼佛像,約成年人的巴掌那么高,與開始許四海還以為這件是銅鎏金的,等到拿在手上他才感覺到這應該是銀鎏金的。
這件佛像的開臉慈祥肅穆,制造工藝非常精湛,外頭還鎏金,同樣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的。因為佛像還配有一個沉香的蓮瓣紋底座。
銀佛;還鎏金;再用上沉香做成底座,這就更顯得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