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是越窯產地,一位上虞縣的制瓷師傅到龍泉窯去繼續干活,還落了款,這就很能更說明問題。
南宋時龍泉窯大為興盛,還創燒出著名的梅子青釉。
許四海在去青田李家祠堂買到的那對雙耳瓶,底下的朱砂底也是這個時期的顯著特征。此時的窯址就是許四海要去的大窯遺址。
到了元代,當時的政府鼓勵出口,內需加上外銷使得龍泉窯越發興旺,至明初龍泉窯還一度成為御窯廠,為朱元璋和朱棣供奉瓷器。
到了清代龍泉窯算是真的衰落下來,直至被廢棄。
許四海爬上山坡,眼前是一片寬闊的山谷,中間還有一條小溪穿過,溪水清澈,兩邊山上樹木蔥蘢,樹木稀疏處直接就能看到散落的古代瓷器碎片,和各種輔助的窯具。
古代的窯廠一般都在河邊,因為破碎瓷土需要用到水錐,運輸也可以用水運。像景德鎮就是如此,它就位于昌江邊上,出產的瓷器同樣是以水運為主。
山上,一條筆直向上的窯爐遺址袒露在山坡上,估計這大概是已經被考古過的,都扒拉干凈了。
爐室內還殘存有幾排共28個匣缽,還有零星小草已經在其中生長,想來考古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情。
看過爐窯許四海轉向山坡,他要開始挖瓷片。
山坡上到誰都是雜草小樹,清理這些很費時間。許四海先用匕首砍樹,隨后再用小鋤頭扒拉雜草,隨即露出一大片碧綠的碎瓷片。
一塊釉色上好的梅子青釉大香爐碎片,還帶著刻花的工藝,還有模子印出來的獸面鋪首,許四海認為很不錯,有南宋龍泉窯的全部特征,他直接收入囊中。
挖了一陣子,許四海從土堆里拔出一個完整的殘次品。
這是個梅子青釉出筋紋大罐,邊上還有個完整的蓋子,是南宋時期的。出筋紋就是在器物上有直上直下的線條,像個筋一樣。
這只大罐被扔掉的原因就是,罐子口沿被燒裂開了一條約3公分的裂縫,這種殘次品自然是沒人要的,也只能被扔掉。
瓷器被燒出裂縫,這叫窯裂,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瓷器天然的缺陷還有爆釉;就是釉面上爆出一小塊,還有縮釉;那是釉面在燒制結束后縮小而形成的小坑。
窯裂大都是因為瓷窯燒制時溫度太高形成的,運氣不好能燒壞一大片。
要是運氣再不好,把堆疊起來燒制的瓷器燒塌了,對撞倒更多。損失更加慘重。
不過這些缺點對許四海來說不是個事,他有異能,可以將裂縫給彌合起來,就又成了一件完整的古董。
“老天保佑,這種好事最好多來幾個!”
許是老天爺聽到許四海的祈求,隨后他又挖到同樣有窯裂的一把玉壺春瓶子,一個刻四爪龍的梅瓶,其他還有好些東西。
花了大半夜時間,許四海把這些有殘缺的古董都修復一新,成了完整的上好龍泉窯古董。
隨后兩天許四海就再也沒這樣的好運氣,他只能到處亂走挖殘片,撿了整整上千片才罷手。
村里人還笑話許四海,要這些不能用的碎瓷片干啥?
許四海:“拿回去研究啊,從碎片就能看到完整器,看出整個燒制工藝,以后就不會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