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大家把手套帶上,許四海已經捧著一個大箱子走過來,大家看到打開的箱子里全都是一個個長條狀的木盒子,頓時明白盒子一定是古畫。
千百年來繪畫都是這么保存的!
首先被展示出來的是北宋李成的《寒林平野圖》。
畫面剛剛打開一尺,徐邦達就說這還是幅絹本。
絹本就是在以絹代紙作畫。繪畫前還要像繡花一樣,用個木頭方框把絹給繃緊,隨后才能作畫。
絹為絲綢,本來就比宣紙要貴,再加上就絲綢沒有紙張那么吸水,繪畫時還要多涂抹幾遍,所以絹本畫要比紙本的貴。
對于古代的窮書生來說,想要畫一幅畫抒發情感,還是隨手拿張紙最實惠。用絹作畫,窮酸是想都不敢想的!
等整幅畫全部展開,王世襄看了看畫面就知道這是一幅3尺X4尺的水墨中堂。因為年頭久遠,都快一千年了,畫面已經呈現出蒼黃之色。
畫面主要景色為兩顆老松,兼以枯瘦雜樹兩株,遠景這位起伏平緩的山巒。畫心右上角空白處,還有瘦金體寫有“李成寒林平野圖”七個字,字的左邊還有半方玉璽“御書”二字。
七字右邊還有一首小詩,畫心上方正中心還有蓋章狂人乾隆的;粗方框“乾隆御覽之寶”印章。
不用問,小詩就是乾隆所提。
右下角還有“宣和內府”長方印章。還說因為年代久遠,印章原本的紅色已經變得暗淡無光。
宣和是宋徽宗在位時的地六個年號,也是他最后一個年號,這點大家都是行家一看就懂。
而“宣和內府”又是宋徽宗趙佶的收藏章,說明這幅畫是已經過趙佶親自鑒定的,這樣畫心右上方的才瘦金體“李成寒林平野圖”七個字,就只能是趙佶的御筆。
這不字跡的右邊不是還有半方“御筆”的印章嗎,這更能說明問題。
看到古畫上有宋徽宗趙佶和乾隆的蓋章,徐邦達笑稱這是先聲奪人啊,不過他可不會太過看重這些印章,還是要從畫面;畫風,技巧上去查找缺點。
只要有一丁點北宋以后的技術,那這幅畫就可以“判死刑了!”
徐邦達還和啟功分別鑒別,徐邦達看繪畫的技巧;畫意,啟功負責鑒別趙佶的瘦金體,以及乾隆的筆跡。
“老王,你也幫著找找錯處!”
隨后三位老者神色默然,聚精會神的死盯著畫面,人也像個木偶似的不會動了。
徐邦達先是看畫面上的古松,看松樹的繪畫技法上有無南宋的風格,隨后再看畫上的山。
南宋時期馬遠的斧劈皴沒有,元代黃公望皴擦并用;注意干濕濃淡的風格也沒有。
元代趙孟頫的荷葉皴,倪瓚的折帶皴;王蒙的解索皴也沒有。
還沒找到錯處,徐邦達心里有些不滿。
他又想起同為北宋,年紀比李成稍稍晚些的郭熙的技法來尋找錯處。郭熙自創有云頭皴法,但徐邦達在這幅畫竟然沒找到。
隨后他根據書上的記載,以及他看到過的李成的畫風來鑒別。他想起李成善用硬銳鋒,勾畫的松針,粗桿細支;山石輪廓;線條瘦硬堅韌,少用淡墨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