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天,許四海手捧翡翠原石對著李海洋的鏡頭說,這塊原石模樣像個矮冬瓜,他準備做一個雙獅耳活環象腿三足爐。
他在拍拍原石,這塊料子稍稍有些長了,兩頭也不太規整,需要將多余的料子給切出。
切料還需要畫條線,免得切多了切少了。隨即許四海就在原石的兩端,用毛筆各畫了一條墨線。
“現在完全可以用不溶于水的油性筆,古代可沒這些玩意,只能用毛筆來畫線。但毛筆畫的墨線很容易被水會從洗掉,還要在墨線上遮蓋上一層蠟,這叫做燙蠟。”
再墨線上澆上融化的蠟汁,等涼了,許四海又坐在水車前說,這塊原石已經畫好線,馬上就要開始切割多余的料子。
問題是這塊料有十幾斤重,要我端上十分鐘八分鐘可以,要我端上一整天我也受不了,因為我還要琢玉!
“那怎么辦,請看古人的智慧。”
下邊小伙們都忙碌起來,有人那來扶梯,王大明還爬上去在房梁上系上長長的繩子,再把原石給捆好了,高低剛好可以讓碾砣可以工作。
這會許四海重新坐在水車前給對著鏡頭說,觀眾朋友們看到了嗎,只需要系上繩子,這不就輕松多了。
他還扶著原石,腳踩踏板,碾砣隨即前后轉動起來,切玉的工作隨即開始。
李海洋還彎下腰拍攝許四海腳下踩踏的特寫,隨后慢慢的在上升到轉動的碾盤,好讓觀眾們看到碾玉的整個過程。
當他們下午子再來,許四海切玉已經完成。鏡頭里原石上下各有一道深深的切痕。
許四海:“古人也是很聰明的,他們早就知道玉石是脆性的,可以用鑿子撬開。”
隨后許四海又把這塊原石放在桌上,拿來鑿子往切痕的縫隙里一插,用力一撬,多余的料子隨即給斷開。
“這么做可以省下不少時間。玉石很珍貴的,切下來的料子自然不會白白扔掉,也能做成其他東西!”
第二天李海洋兩口子走了,剩下還有好多活直接讓許四海師徒來解決,他們開始每天帶著這塊原石進進出出潘家園。
原石才剛剛切完兩頭,還要繼續切出三條腿,還要把四周也切除掉一部分,還要挖爐膛。所以還要畫線燙蠟,繼續切。
在掏爐膛的時候,許四海還重點介紹了掏膛用的碗砣。
碗砣,就是像小碗形狀的砣。它可以彎曲著朝爐膛里邊深挖。
挖到挖不動了,師徒倆在用一根細銅絲編制的細線,沾上金剛砂用人工來回拉動切玉。
許四海:“這一步需要兩天時間,一點都急不得!”
就這么,師徒倆為了這件玉器,足足忙活了半年時間,香爐基本成型,接下來還要打磨平整光滑。這步還要現做拋光用的砣。
許四海找來兩張硬質的皮子,用生漆松香膠合在一起,再用松香粘上鐵桿做成一個托,腳踩著做打磨。
這一步結束后,還要再做葫蘆砣。
葫蘆這玩意既軟又硬,用來做拋光是極好的材料,等到葫蘆砣將香爐外表都拋光的非常光滑,還有獅子口含的兩節圓環需要拋光。
此時就又需要用上人工。
許四海讓王大明倆手拉著一指寬的布袋,沾上水和細細的金剛砂來打磨。
等到這件香爐徹底完工,時間已經到了2005年的元月。整個視頻也被轉送到中州電視臺李海洋處。
連帶這只香爐也一并送過去。
這只豆青色雙獅耳活環象腿香爐,剛剛被擺在李海洋的辦公桌上,立即受到全體節目組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