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與董卓商議的,并沒有出乎王言的預料。這是充分的利用條件,有足夠的智慧,想明白敵我之別,自然會做出這種應對,對于能人輩出的三國來說,這就是一種必然。
至于冀州袁紹那里,無須多言,一旦發現幽州空虛,必然北上。所以這又牽扯了王言的兵力,使他不敢全心全意的重兵攻打冀州。張楊、馬騰、韓遂,再加上一個白波軍,也不是泛泛之輩,雖然因為距離限制,無能興大軍,但合兵一處也是十余萬,即便張、馬、韓、白波四方內斗,未必全力以赴,也足夠鉗制王言。
何況他們還派了兩萬兵馬,如果王言疏忽,說不定董卓就占便宜了。如此,并州的局勢可以預見的麻煩混亂起來。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董卓,還是李儒,他們都是直呼王言,而沒有說什么王賊。王大將軍并不清楚這些,如果知道的話應該有幾分欣慰。
董卓乃公認的反賊,對他這個公認的反賊,沒什么瞧不起的,更不好意思罵王賊。甚至真的說起來,或許董卓還羨慕王言呢。
畢竟王言雄踞北方,那是實實在在的土皇帝。戮殺豪族,那是毫不手軟,范陽盧氏都弄死了一多半的人。而范陽盧氏是最幸運的,其他的如皇族劉氏,雖然沒落,但也是皇族身份,為惡者不少,劉備那一支弄死了一半,其他的幾乎就剩下個別的一些人。遒縣祖氏、范陽酈氏等等亂七八糟的豪強,全都屠了一個遍。
要讓董卓殺一家一姓,他肯定有這個膽子,畢竟他靠著的袁氏都被他殺了大半主力。其他的豪強之家,他也殺了不少,不殺哪有錢糧養兵。但要說像王言那么殺,給他八個膽子他也不敢干。要不然他怎么會有心思留著劉協,沒事兒跟一幫朝臣扯皮,都殺了就是。
范陽盧氏便是盧植的家族,隋唐時五姓七望,范陽盧占一家。
盧植先前反對董卓廢立之事,若非群臣求情,當堂便被砍了。后來跑路的時候,董卓還暗中派人追殺。盧植回到幽州的時候,還是劉虞掌權,他跑到了上古躲起來。后來王言南下,派兵進幽州,他就跑到了薊縣給劉虞出謀。
但是幽州文武太廢,軍隊斗志不高,之前做了許多謀劃,一場像樣的仗都沒打起來就被王言喊話招降了。盧植身體本就不怎么好,因為幽州的事多操勞了一些,所以早死了一年。王言去的時候,盧植都被盧氏子弟帶回范陽安葬了。
他們家當然也有很多田地,當然也有很多人做惡。盧植死了,只是土穴薄葬,棺木都沒用,只一身單衣。至唐太宗時,還配享孔廟。
他的道德水準高,不代表家族子弟都高。而且另一方面來講,董卓暗盜帝陵,這事兒可是傳的很廣,可能老曹的榜樣就是董卓,且民間早有盜墓之事,盧植未必沒有這方面的想法。
當然這是實在的惡意揣測,或許盧植就是看明白了也未可知。
不管如何講,人都死了,王言也沒見著。對于盧氏的處理,他也沒有特別指示,就是正常辦。按照當地百姓、佃戶、家奴的口碑裁量,有毛病的就勞役,一年凍餓而死,毛病輕的也勞逸,保證活著干上幾年,沒毛病的直接遷走,重新分地,老老實實的種地,再充當學堂高年級教師,既不能讓他們的怨氣影響幼苗,又不能浪費了有學問的人。
細算起來,雖然王大將軍沒有領兵打幾回仗,但是在他的指揮下,光是現在幽、遼兩地,被他弄死的豪族、富戶、地主都有上萬人了。烏桓、鮮卑、夫余、高句麗更不用說,一邊打殺,一邊蠶食,一將功成萬骨枯,王霸基業枯的何止萬骨
這世界從不以人的意志轉移,曹操仍舊如原本那般,大敗黑山軍,收攏諸多殘兵壯大己身,同時暗戳戳的挖墳掘墓。因為他一直沒有同袁紹鬧僵,得冀州之后又去信聯絡,所以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個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