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不愿意做民官,不愿意整天在各種數據,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中頭痛,他喜歡運籌帷幄的那種感覺。
所以在布置了防守,散出了游騎以后,他便派趙云領神武衛去攻打雁門關。當然不是強攻,而是看看有沒有可能巧取。
雁門關毫無疑問是一個關鍵的險關,曾經李牧在此守關,御關外匈奴,蒙恬領三十萬軍在此出關,遠驅匈奴,始皇還修了長城,這里就是一個重要節點。衛青、霍去病、李廣,都在此出擊匈奴。鼎鼎大名的昭君出塞,出的就是這個塞。
這里是一個山谷,長城就是圍著山勢而建,是真正的易守難攻。只要很少的兵力,就能阻擋倍數的大軍。
趙云帶隊,勒馬駐于關前。見兩側山勢陡峭,見面前關隘威嚴,見城墻之上人影簇簇,見這關難以力破,難以急破。
讓麾下軍卒喊了招降的話,眼看著墻上亂箭下來,趙云也不惱怒。
他很清楚,招降不成就是因為據險關而來的底氣罷了。守軍不過千余人,若是到了平原野戰,這些人連兵器都拿不穩。躲在城里當王八,反倒是添了幾分勇氣。
無能克關,他也不急,散了斥候出去尋找翻山的路線,一無所獲之后,留了兩千五百兵馬在此堵著,他便領軍撤退。還先一步的將情況寫清楚,送到了郭嘉那里。
郭嘉看過了趙云的來信,這是他那腳丫子就能想到的。不過凡事就怕萬一,所以他才讓趙云領軍過去看看,有機會更好,沒機會也無所謂。
其實如果換個老大的話,不用他獻計,人家自己就命令趙云強攻雁門關了。雁門雖然是險關,但也不是打不下來,無外乎舍得多少軍卒性命的事兒。但他的老大是王言,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保存有生力量,不必要不攻城。
沒辦法,古代的城防戰斗實在太慘烈,每打下一座城池,都是軍卒們的尸體填平的護城河。
還是那句話,王言兵不著急,他沒有足夠的糧食養活百姓、軍隊的開支,更沒有足夠的官吏去治理打下來的土地。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褲衩,這句話是真理。
所以如同先前趙云兵圍平城,那才是城防戰的正確方式。守住四門,切斷糧道,使敵自潰,什么事兒都不耽誤,這才是正道。
仔細思考了一下,郭嘉認為雁門關還是早早的掌控在自己手里比較好。所以提筆寫了一封算是奏疏的信,交由通信兵送去了薊縣的將軍府。
十天之后,王言看到了郭嘉的來信。
信的意思很簡單,陳述了一下雁門關的重要性,并給出了建議,那就是抽調一部分人馬,從紫荊關出去,翻越那邊的山嶺,從南邊堵住雁門關,一來切斷雁門關的補給,二來阻擋敵人的援軍,如此至多兩三個月就能南下雁門關,掌握對中原的主動權。
這個策略王言當然早就想到了,只不過還執行罷了,畢竟雁門關就在那,又跑不了。去年冬天之所以沒有行動,就是因為冬天山路不好走,雖然有棉衣保暖,但該冷還是冷,沒必要遭那個罪。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翻山越嶺過去在南邊堵截雁門關,但他們也屬于是孤軍深入,后勤拉的太長,補給跟不上。
如果袁紹有膽子,狠狠心,同樣來個翻越太行山的壯舉,是可以斷孤軍后路的,那他派過去的人不是就被包了餃子么。
不過袁紹如今已經開始有謀無斷了,這種事兒他肯定是沒膽干。主因還是在天氣上,冬日里實在沒辦法翻山遠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