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亂世,諸侯群起,某以為有望天下者不過袁氏、王言而已。袁紹奪冀州,袁術霸淮南,此二人少時任俠,廣結四方。然此二人出身袁氏,高門顯貴之家,我等出身黔首、寒門,將軍又先背丁原,后背董卓,若投此二人,恐小覷、忌憚我等,對我等多有防備,不受重用。
王言不與袁氏相同,其出身黔首,厚待軍民,深惡豪族。今北據遼、幽,上月其麾下太史慈領六千軍,大破張楊兩萬兵馬,奪雁門之險,北控漠元,南扼中原,有雁門支援,又通幽州糧道,大勢已成。
又聞王言求才若渴,厚待軍民,胸襟開闊,必能容我等棲身。以將軍之勇武,必受重任。聞有廖化者,領驍騎營六千軍,遠驅匈奴、鮮卑千三百里,經略草原,王言之功,比之衛霍更甚。若投王言,我等自請用兵草原,開疆拓土,必將留名千古。”
張遼的說的還是很明白的,就是呂布不是很高興,因為張遼直白的說出了他先背丁原,后背董卓,這是傷疤。雖然他嘴硬,一直認為他是棄暗投明,為國家大計誅逆,但捫心自問,他當然也明白他做的事不那么光彩。
不過雖然他不很高興,但是不能否認張遼說的對。張遼的家族雖然沒落了,那以前也是輝煌過的,他就是一個小小富戶出身,比黔首好一些,但也沒好太多。他這一路幾多艱辛,他自己是最清楚的。再加上他有背主前科,而且還不止一次,莫說旁人,他自己都不信任自己。
似乎現在看起來,真就是王言這個最大的反賊能容他。雖然王言殺豪族、官吏,但他自我感覺也還行。縱兵搶劫肯定有,不搶劫怎么養大軍。但他離的也遠,王言不可能追究他這邊的事兒。
其實他很詳細的了解過王言,不得不說的是,他很佩服王言的能耐,反正他是不行。要是能行,當年何必認丁原作義父,給丁原當保鏢呢。
沉吟片刻,呂布還是點了點頭“也罷,中原已無我等容身之地,便投王言去罷。”
話語之中無盡感嘆,畢竟自己做主沒有兩個月,就又要給人家打工了,這落差太大,他接受不來。
不管呂布能不能接受,他都帶隊北上,一路走著小路,雖然仍舊劫掠,但是知道要投王言,不用他說話,下邊的軍卒一個比一個小心懂事兒,弄了些糧食支應就得,偶爾還會上山打打獵。如此這般,直往雁門關而去
如同張遼同呂布說的那樣,雁門關如今已經被王言掌控。
董卓給張楊下詔,張楊當然也想擴張地盤,所以增兵五千固守雁門關。結果就是,他增的兵才過去,董卓就被呂布弄死了,張楊又轉回頭去跟袁紹親密,或者他一直都跟袁紹親密。
他增的五千兵才到沒多久,太史慈就帶人翻山越嶺的在南邊堵住了雁門關。張楊獲知消息后,驚的都要蹦起來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王言這么猛,為了奪雁門竟然翻山道過來。
這時候的上黨、太原其實并不安穩,因為時至今日,黃巾仍舊沒有消散。哪個村活不下去了,有膽子大的一吆喝,找個山頭一藏,隨便起個名號,那也就算是黃巾了,這邊盤踞最大的,就是黑山賊,而因為黑山賊的勢力大,所以這邊的就都成了黑山賊。
不過黑山賊的主力在冀州邊上的山里,那是袁紹的地盤,自從入主冀州穩定了以后,袁紹就在跟黑山賊打仗。按照正常的歷史,呂布逃出長安流浪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就投靠了袁紹,還幫助袁紹打敗了黑山賊,擴充了兵力。
但是張楊也顧不得那么多,只要扼住雁門關,給黑山賊包了餃子,上黨、太原全是他的。而且倚仗地形,進可攻,退可守,雖然地力差,不富裕,但總能有機會。所以他發了兩萬大軍,北上去干太史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