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不置可否“且說韓遂是何想法。”
“中平二年,將軍來信我主,使我主往姑墨種棉花。我主當年便遣人攜棉種往姑墨,中平四年收成第一季,運回西涼以將軍所傳之法,制成棉衣、棉鞋、棉被,更紡織棉麻布,我主喜不自勝,更敬將軍之大義。至今五歲已過,所收之棉堆積如山。
將軍前番來信有言,我主可先行囤積,將軍以鹽鐵交易。今將軍兵進雁門,我主駐金城,兩千里之地已無阻礙,商路已通。我主欲以棉同將軍交易糧食、雪花鹽、精鐵,且我主運棉至雁門,將軍只將物資調往雁門便可。”
“今歲大旱,吾治下雖廣修水利亦是欠收。況若吾之儲量足夠豐盈,何必與爾等交易大軍往攻便是。除糧以外,精鐵亦不可,可與鐵錠。雪花鹽生產困難,耗時日久,存量無多,可以交易大半。其余以草藥、皮毛、白琉璃等相抵。
汝無需多言,可,便交易。不可,便速回涼州。”
王言說的一樣直接,他這么大的反賊頭子,哪里有功夫跟他唧唧歪歪。之所以把人招過來,不過就是看看來使何人,有沒有策反價值罷了。
他強勢也有強勢的理由,這一次的交易本就不是公平的。一堆棉花有什么用尤其韓遂從西涼到姑墨,一趟五千里,一個來回萬里之遙。確實,西域諸國不敢亂來,但即便如此,來回萬里途中的人吃馬嚼,那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就算韓遂跟羌胡關系硬,花錢雇傭他們跑去姑墨種棉花,那也要投入的。甚至就算是韓遂長了腦子開了竅,知道在自己的地盤種點兒棉花試一試,那也是要占用耕地的。在當今這個時代,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就是找死。因為再是經濟,也要先保證生存。涼州本就地貧,糧產不高,若是干脆不種糧食,那就是自取滅亡。
事實上王言謀算的,就是涼州。當然西域肯定要謀,不過西域太遠,短時間內他的觸角延伸不過去。他一開始想的,就是打下涼州,以涼州做前出,繼續深耕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滲透。
河西走廊,也是可以種棉花的,產量也還夠用,肯定是比他現在的收成多。而且還不是浪費土地,糧食也完全足夠。因為現在雖然他全面占據了東北平原,但是并沒有開發完全,盡管冰河時代,糧食的產量仍舊有提高的空間。
再者說人定勝天,目前只要不打大仗,不進行大擴張,他的糧食怎么都夠。即便糧食不夠了,他現在也有造戰船的能力,直接發大軍南下,控制中南半島,再不夠,那就控制印尼。這倆地方的糧食產量都比較可觀,規范種植,提高種植技術,培養優良種子,不幾年就能有大量的糧食運回來。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用這兩地人的血肉,供養他治下的百姓,沒什么大問題,這兩地的土著還會感恩王大將軍帶去的恩賜。
刀槍掠奪,只是開始而已,那是教會他們懂得敬畏。之后,他們便會感受到什么叫文明之光,什么叫天朝上國。
這是肯定要做的,畢竟中國有很多地方不適合種地,但那里也有勤勞的人民努力求活。這當然是不公平的,他們需要更加廣闊的土地
聽過了王言的話,成公英默然一陣,終究點頭“便依大將軍之見。”
“孟光。”
才坐下沒一會兒的甄晟站起身“成公先生,細則你我二人商談,請。”
“英告辭。”成公英站起了身,恭敬行禮,沒有在乎王言隨意的態度,他也沒資格在乎。
他可以肯定的說,如果他表現出了一絲的不滿,那么今天能不能活就看大將軍心情好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