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攸以為,今次王賊來攻,不足為慮,其意在試探矣。”
許攸,字子遠,南陽人。其人性貪而傲,廣泛結交黨人,與袁紹、曹操早年就有交道。袁紹跟董卓我劍也未嘗不利之后,董卓假詔使袁紹為渤海太守,許攸就是那時候跟袁紹混的。后來官渡之戰,袁紹不納許攸攻許昌之計,轉而投了曹操,老曹奇襲烏巢便是許攸鼓動的。
最后因為仗著官渡的功勞,以及同曹操早年相交的關系,得意忘形,太過狂妄,被許褚砍了。
砍不砍的不說,許攸還是有水平的。從徐水、霸縣兩地,分析不是全面大戰。由王言的其他軍事行動,以及地盤擴張,認為兩年多的時間不足以讓他積蓄太多的糧食,以此佐證王言沒有發動大戰的能力。由此判斷,這一次王言的突襲,目的在于試探。
“子遠不妨直言,王賊為何試探,其意究竟為何”有謀士不住的問出了聲。
傲然的瞥了那人一眼,許攸說道“近二年主公西征張燕,東伐泰山賊,有甲兵三十萬。王賊興兵,意在試探我軍戰力。此其一也。其二便在于我等安心發展,未有大戰,曹操、袁術皆積蓄力量,當今大爭之時,未免太過安寧。王賊之意,便是驅我等興兵南下,此賊雄踞北方,可收漁利耳。”
許攸說的很有道理,事實上想到的也不止許攸一個,不過是這一次許攸表現出來罷了。這一屋子人,除了武將以外,全都是有智慧的。在收到了戰事的消息之后,他們就已經想了很多。
袁紹想明白了其中緣由,不禁攥緊了拳頭。因為這實在是太屈辱了,他坐擁三十萬大軍,王言竟然要趕他南下不過再一想到王言六千多士兵,打他一萬多人的事兒,倒也放松了一些。畢竟麴義也是能打的將領,帶兵也有一手,要不然也不會被他派過去防守,這是重任了,卻還是被黃忠一戰擊潰。
而且他也有了解,雖是突襲,但卻沒有夜襲,麴義也是整軍對戰的,而且他們還是據軍營而戰。這是正經的野戰,正經的硬碰硬,代表的也就是軍隊硬實力的差距。
看著袁紹生氣不說話,下方的審配說道“主公,為今之計,當速遣一部兵馬馳援高陽。觀王賊用兵,其下高陽必按兵不動,以待我之動向,故而棄高陽,于高陽城外據守亦可。”
“正南所言甚是,主公,無論如何,必先發兵阻敵。若無攔阻,其必長驅直入,來攻高邑。北上、南下,主公更當決斷。王賊欲迫我南下,使諸侯相爭,若主公按兵不動,一者失銳氣,二者難保王賊不會大舉興兵攻我。”
這話是沮授說的,官渡之時屢屢獻計,袁紹不納,還要砍了他,官渡戰后被老曹砍了。
沮授的話說出來,這就亂了套。無外乎就是北上、南下兩個選擇,一幫子文臣武將嗡嗡嗡各有各的說法。
有的認為三十萬大軍在手,王賊還要防備草原、韓遂,牽扯了一部分兵力,這邊能調動的軍隊也就是七八萬人。而且他們可以拉上張楊,綁上孔融一起打,能湊出來四十萬大軍。如此紙面上對比一番,不管怎么看,都是他們贏。
另一部分偏向南下的人自然也有說法。王賊曾經在遼東昌黎、玄菟兩戰都是五千打兩萬。在有記錄的戰斗中,王賊無一敗績。經營遼東九年,草原六年多,幽州兩年多,人口三百萬,實實在在的兵強馬壯。
若果真交戰,一月之內王賊可調兵六七萬參與戰斗,兩個月還可以再調集五萬,三個月之后盡起大軍,也有三十萬的兵力。如果戰事拖延,想投降都沒機會。畢竟王言大軍已經征召,絕不可能再將這些人送回去,不想打也得打,那時候他們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