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英應了一聲,匆匆出去安排。現在還不是打仗的時候,整軍就要整上兩個月,現在已是初冬,前日才落了一層薄雪,縱然他們有棉衣,但也沒有那么多的棉衣。
再者就算有棉衣,冬日打仗的消耗也要更多,這是極不劃算的。所以這一個冬天,都是整軍的時間,真正的大戰,還是要到開春以后。
于是這一個冬天,韓遂就在整軍備戰,進行冬日的訓練。同時也在四處聯結,積極游說匈奴等蠻夷各部,組建聯軍。
事實上也不用他們游說,畢竟涼州百萬人口,五六十萬都是被王言打的跑到了這邊,他們當然明白王言有多可恨,多該死。只是可憐他們沒有辦法抵抗,冬天打不過,春天想要再打的時候已經被消耗了生力,各部想法不一,也團結不到一起,發大軍去干王言,始終沒有一個挑頭的。
或者本來有挑頭的,但是在過去的多年時間中,都被弄死了,真正的苦王言久矣。
如今韓遂挑大梁,并且自己出動五萬大軍,蠻夷各部參加的十分踴躍,出人出馬,嗷嗷叫著要干王言,重回先前的土地,解救他們的同胞。
韓遂堪稱振臂一呼,云集景從,共襄干王言之盛舉。
他們都想的很美好,蠻夷想著能夠一下子打回去,還能到王言治下去搶掠,韓遂則是想著就算起大軍干不過,也可以維持住局面。他們有一個共同,就是沒想過戰敗了會是什么樣。
確實,這也是不用想的,又不是沒有例子。只不過他們并不認為會失敗,至少也能穩定住,不至于被打崩潰。
他們承認王言的強大,但不會認為主力沒來,只有一萬五千兵馬的情況下,仍舊強大。
王言十萬兵力打袁紹五十萬兵力,還把袁紹打的狼狽南逃,丟了河北,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沒有人會懷疑王言麾下軍隊的彪悍。
但說到底,全天下真正跟王言的大兵團交過手的,也就只有袁紹一人而已。對于王言到底強到了什么程度,認知最清楚的也是袁紹及其麾下的人。
也只有他們才最清楚,先前的河北之戰,去除了太原那邊的戰斗,在整個太行山以東的地區,王言投入的直接參與戰爭的一線部隊,只有不到五萬。余下的十來萬軍隊,全是后勤打雜的,幾乎沒有戰爭體驗。
正是這五萬軍隊,打敗了袁紹在這邊的四十萬人,而且并沒有爆發出殲滅戰,從頭到尾都是有來有往的戰斗。就是這樣,還打崩了袁紹的四十萬大軍。
主要原因肯定是袁紹撤軍跑路,丟了斗志,亂了軍心,若不然如此有來有往,袁紹方面沒有重大失誤的話,必然還要打上個一年半載。這是因為王言不打城戰,不求速勝。
但即便如此,五萬人把袁紹四十萬大軍打的不敢出城,也足以說明王大將軍麾下戰斗力的強悍。
更為重要,更為先進的是思想,軍卒們打仗不是為了吃飽飯,他們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吃飽穿暖。呂布、張遼麾下的士兵都清楚他們這一次攻打涼州,目的就是在于棉花,要讓更多的人冬天能夠離開屋子。而他們也在給卷席的蠻夷軍卒上課,讓他們有美好期盼。
這就是戰斗力的保證。
而這些,都是韓遂以及蠻夷部落的頭人、首領們,所不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