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劉備治下的情況,其實要比河南更好,因為他的人口結構沒有被破壞,不像河南一般被老曹劫走了幾十萬的青壯。有了青壯,生產建設可以按部就班的開展,好起來只是時間問題。
說這么多,中心思想其實就一個,劉備投降了。
王言創業多長時間,劉備就為了他匡扶漢室的理想奮斗了多長時間。眼看著王言一步步的穩扎穩打,一直打到了長江以北不說,還徹底的掃平了蠻夷,不論是漢家的豪族、富戶,還是蠻夷的首領、頭人,干干凈凈的殺了個遍。
而他自己呢打黃巾立功,幾年沒有安置,好不容易給安排了個縣尉,還被督郵羞辱。跑到遼東避難一年,而后隨著公孫瓚南下討董,坐如嘍啰,幸虧他兄弟三人有武力,討董之戰成就了劉關張的名頭。而后依附徐州,得陶謙讓徐州。
接著因為曹操與袁紹,更重要是因為王言南下的原因,不得不遷徙百姓下江南。他在江南同孫策交戰,奪得了吳郡,后聯結曹操,攻打袁術,再后他單挑袁術,壓著袁術打。
到了現在,曹操南下,袁術降曹,孫策南攻交趾,同時曹操明發詔令,暗中聯結,內外相逼,劉表、劉璋皆難成大事,他自己的統治也有了一些動蕩,這個時候,王言這時候給了他橄欖枝。
如今天下,局勢已經明白,就是曹操與王言的戰爭,誰勝出,誰就問鼎天下。他的理想已經死了,再也不能成事,他已經四十六歲,時常感覺精力不濟,大勢已去,再是掙扎求存也是徒勞,王言有大志,更有治世之能,他如何能不降。
雖然他自稱漢室宗親,以前也是為了匡扶漢室努力奮斗,曹操用漢室的大義卻是綁不住他。因為他雖然算是沾了一些光,但是他建立勢力卻并非是漢室的原因。劉表、劉璋不同,他們都是之前被漢室給予的權力,當然劉璋是繼承了劉焉的權力。
再者說劉備早就明白了,漢室名存實亡。而且他至今也沒想明白,就算讓他三興炎漢,他又能有什么作為。不過也是跟著先漢一般罷了,是不是有文景、漢武之時的富足、強大都兩說。
畢竟即便是到了現在,他盡征壯丁能發十萬大軍,也沒有膽子如同王言一般,對豪族、富戶、地主、游俠等群體進行審判、屠戮、折磨。
要說狠,還得是王大將軍。如今王大將軍治下的安定祥和富足,全是硬生生殺出來的,殺滅了豪族,也殺起了百姓的腰桿子。
正是明白如此種種,在收到了王言的親筆信之后,他第一時間就召集了手下文武,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成功的統一了投降王言的共識。
緊接著就是傳信,再之后則是王言派了四艘戰艦,運送了一堆的物資,同時也調集了兵馬,派太史慈、張合、高覽、周倉領四衛兵馬渡江南下,又派遣文臣帶著一堆的官吏渡江,在劉備的配合下,接管了劉備統治的所有,按照王大將軍的規矩行事,一時間雞飛狗跳,豪族罵罵咧咧的開始跑路。
現在王言并不缺基層官吏,因為十八年過來,高素質的人才沒有多少,但是能寫會算的人卻是培養了很多。沒有誰天生就是當官的,工作干的多了也就能勝任了。
唯一有問題的一點,就是東北的人比較多,其次是幽州,再次是冀州,跟他對各地的統治時間成正比。可以想見的,以后的中層官員,東北官員也將是最強大的一股力量。
不過這都是發展中的小問題,其他地方的人才后續也會出頭,再加上東北的官員自己找死,一點點的就會回歸到正軌。這一套操作,王言是很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