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是個強大的敵人,不過歷來中原王朝鼎盛的時候,周邊夷族的下場都不太好。
楊堅上位之初,就分裂了偌大的突厥,使其分成東、西兩部分,并且互相征伐不休,也都向隋稱臣納貢,還是很有效果的。
一個強盛統一的突厥,大隋還真不一定干的過,畢竟隋唐之際,是突厥的鼎盛之時。前有楊廣被困雁門,后有李世民渭水之盟。
不過突厥的體制在那,也沒辦法做到完全的統一。他們是游牧民族,有著各自的大汗,大汗之下還有各種的草原貴族,他們是一個聯邦結盟的形式。
打仗了,大家集結起來,不打仗,那就各過各的。所以號令草原,也是因為勢力最大,并拉攏了多數人而已。
他們可以一起打勝仗,但不能一起打敗仗,失敗了以后回去必要有內亂。畢竟草原上一大堆的汗,一大堆的山頭,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誰都不服誰。
中原王朝歷來也是利用這一點,對草原上進行分化拉攏。論到玩心眼兒,中原王朝的士大夫們可真不白給,給這些外夷忽悠的跟傻子似的。
當然在此之前得有實力,讓人家不敢輕易動武。說到底,實力才是基礎。鼓唇弄舌,不過是打仗的耗費太大,中原王朝輕易不愿大動干戈,所以上兵伐謀,遠交近攻。
雖然現在的突厥對大隋稱臣納貢,但是雙方關系其實也并不安穩,總體是在對抗中求共存。突厥總是小股部隊的騷擾與劫掠,一旦大隋興師問罪,那就是下邊的人干的,我們國情特殊,天朝上國多加理解。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楊廣派王言出擊草原才有了正當性。
他沒有擅起邊釁,而是打擊不服教化,不敬大隋的草頭王。只要翻開地方縣志,全都是出兵的正當理由。
至于王言過去以后,到底殺了誰的人,那就兩說了。
畢竟王言等人不認識路,也不通突厥語言,殺錯人了也是難免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為了在草原上野外生存,王言準備的很充分。
吃喝的各種調料,以及茶葉、糖等比較珍貴的物資。干糧倒是沒有帶多少,畢竟到了草原上還能缺了吃喝嗎?牛肉、羊肉、馬肉,甚至運氣好還有狼肉,總之就是天天吃肉。
茶葉是解膩的,糖是補充身體糖分的,都是長久活動必要的東西。還有各種的用以做菜的藥材,鹽、醬油、醋等等。這些東西是最多的,解決吃好的問題。
此外就是一些急救的草藥,治跌打損傷的藥膏等等,這是王言能做到的最大化的醫療條件了。盡量的保證有生力量。
余下的不外乎就是換洗的干凈衣物,縫縫補補的針線,武器裝備,一些集水的東西,野營的軍帳,防雨的蓑衣,放火的火折子、火石等等,燒水做飯的器具,凡此種種。
另外王言還配置了不少的驅蚊蟲的香包,眼下正是盛夏時候,在草原上行動可不是那么舒服的。
同時,在出發之前的一段時間里,王言還訓練了旗語,講了戰法,傳達了游擊的精要。他們是破壞,不是硬拼。
在戰爭中,王言最喜歡的其實就是打游擊。用少量的軍隊,攪的敵軍寢食難安,花費巨大,卻也損失巨大,想想敵將氣急敗壞又無可奈何的樣子,就感覺有意思。
當然他不是總喜歡,只偶爾的游擊上一陣子,活動活動筋骨,找一找馳騁沙場,視幾十萬大軍如無物,來去自如的感覺,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