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主要消費市場就是在東城,這些商家自然都賺的盆滿缽滿。最后一番核算,哪怕上交了清潔費,賺的銀子也不比以前少。當然,這是要刨除火災隱患罰款,那一波罰款之下,東城的商戶去年一年全都賠錢。
只有后來看到機會,認為王言是青天大老爺,敢于投資創業的商戶,才是真賺了錢。
同時真正的急于擴張的,也正是這些人。他們是抓住機會起來的,當然想要抓住機會發展壯大。他們不涉及到那么高層次的斗爭,只想著自己賺銀子,自然也不會跟那些大戶們一起擠兌。
所以在發出去告示,在人們明白了官府的用意以后,這些想要進步的人就去借了貸。基本上都很順利,看過了產業,做了調查,很快就能放款。短期的幾個月,最長的兩年,利息也多在四五六個點。
通過了審核之后,錢莊直接就給放款,一沓一沓的寶鈔貸出去,通過這些人又繼續擴散。借錢是借寶鈔,存錢就得存銅錢,目的就是對銅錢進行回收,同時也用金融刺激經濟發展,促進市場變革,推進生產力、創造力的發展。
這要有一個過程,但當量變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成了不可阻擋的勢。工坊發展,雇傭人工,人工賺錢消費,市場繁榮競爭激烈,產品降價,刺激創造,產品迭代,再發展,再競爭……
只要保持住這樣的一個良性循環,那就可以無限進步。
王言要做的,是領路人,是調控者。別人沒有想法,他提出想法。走歪了路,他給掰回來。如此而已。
就這么發展下去,大明終將成為與日月同存的偉大帝國……
貸款一經推出,人們也就明白存款的利息是怎么來的了,看著那么多人辦貸款,有余財的百姓也就放心的將銅錢存到了錢莊。大戶們也是來存銅錢、存銀子,而后另一面又弄著賺回來的鈔票從錢莊套出來銅錢。
他們這么做沒什么利益,也沒能力把寶鈔的盤子砸碎,將寶鈔給砸崩潰。他們就是不相信寶鈔的前途,不相信寶鈔能堅挺的住。
但另一方面,他們現在做大宗交易也不給銀票了,那是有手續費的,而是轉而開始用寶鈔結算。畢竟一兩銀子就是一張一貫錢的大票,他們的生意基本上也就是幾百張,比銀票還方便。
反正現在寶鈔還堅挺,而且錢莊開的一天比一天多,正在逐步擴散到整個順天府的所有縣城。
這不是王言要擴張的,而是隨著商業的交易自然而然的擴散出去的,漸漸的,自然也就擴散到整個大明了。
到了那時候,才是新寶鈔面對挑戰的真正開始。究竟能不能把寶鈔穩住,保證經濟的良好運轉,高增速發展,最終看的就是數學,綜合大明的各項數據做最終的評判,保證寶鈔的堅挺。
至于大戶們的不支持,王言準備讓人偶然發現幾個大儲量的銅礦,真真假假的把銅價砸下去,到時候再搞點兒鑄假幣的事情攪亂局勢,就能一張一文的紙幣,換多枚銅錢,直接把大戶的資產給打對折。
總而言之,寶鈔的事情快速穩定的發展,一段時間以后,京官的俸祿、常駐京城的部隊的俸祿也都發了寶鈔。
在短暫的堅挺,以及暴起的市場繁榮之下,人們對于寶鈔的擔憂就全都消失不見。有的,只是對更多財富的追尋。
別處不提,大興這邊卻是干的熱火朝天。一座座的作坊在城外建立起來,城內的人、鄉下的人都在城外的作坊做工。
大興的多處集市也更加繁榮起來,人流量比之去年還要更多許多。百姓的臉上是笑著的,說話是大聲的,腰桿是挺直的,雙眼中是有希望的……
嘉靖四十三年秋,一輛馬車緩緩走在平坦、寬闊的官道上,經過了大興的區域,來到了京城……
日常感謝打賞、投月票、推薦票以及默默看書的好哥哥們的大力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