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皇太極,隨著王言不斷的蠶食,已經退守回他們的白山黑水了,盛京城早就到了王言的手下。王言改名,沈陽。因為原本元朝叫‘沈陽路’,明洪武年間改名‘沈陽中衛’,他改回去也是正好。
這里本來就是甚至很多的旗人都已經生活到了王言的地盤之內,并深以為榮。對于合作的,王言是歡迎的。那些跟著皇太極一起負隅頑抗的,才是以后的干活的主力。
蒙古那邊也差不多了,幾年的時間王言手下的戰兵被蒙古牧人帶著掃蕩了一遍整個草原,察哈爾早讓他打沒了。現在整個草原上畜養的牛羊馬兒,基本上都是給王言養的。
也是如此情況,孫承宗真的算托了王言的福,一直守在永平府。或許他也想明白了,只是盡量的吸收流民進入永平府,而沒再管那些沒有用的。經過好多年的荼毒,整個大明除了依然歌舞升平、醉生夢死的江南,就數永平府還湊合了。也是因為孫承宗一直吸收流民,財政不好看,要不然他早就下去,換上別人過來撈銀子了。
而這幾年發展,王言賴以立身的武備,經過好幾輪迭代更新,定裝彈藥、膛線等等早都應用上了。雖然還沒整出機關槍來仍然一槍一發,但無論使用難易程度、射擊距離、穿透力等都已經達到了十九世紀的程度了。大炮就更別提了,再過一段時間,等他工業再進一步,材料在突破突破,手雷他都要列裝了。
另一個關鍵的,紙券。隨著時間的發展,隨著王言越來越牛比,他的紙券被下轄的蒙古部落通用,被部分后金商人通用,永平府也好使,大部分的大明商人也承認紙券的購買力,甚至就連一些造反的農民軍中,都有流傳。
關于老王家的家族方面,經過這么長時間,王言又弄了幾房小妾,有手下高級將領的嫡親女兒,有蒙古部落的草原明珠……又新添了七個小子,六個丫頭……
至于兒女的教育上,王言也沒單獨開課,而是讓他們分開,于周邊數個學社就學。沒讓一票文武大臣的兒子女兒過來陪著,那他媽哪兒是來學習的,純純站隊來了。
要知道,隨著王言勢力愈發強盛,形勢已經越來越明顯,手下以及后宅的一群娘們這小心思也上來了。尤其是魏延,在魏忠賢那個老不死的攛掇下,那叫一個能折騰。
要說魏忠賢真真不白給,不愧是最大的太監。這么說吧,王言的兒女中,跟其他文武官員家的孩子關系最好的就是三小子,王鈞禮。女孩中威信最高的就是那個從小奶都吃不飽的二丫頭,王錦秀……
至于其他人也是各有特色,確實隨了娘。老大平素不愛說話,但最好動手,尤其打老三最多。老二看著倒是挺開朗,但是數悶騷的,心眼比較多。大丫頭則是隨了妙玄,沒事兒就愛寫寫畫畫,比較安靜懂事……
轉眼十年而過,時間到了崇禎十三年。
這一年,王言二十九,算上海外各地,手下各族人口超千萬,苦役奴隸數十萬,軍隊四十萬,退伍老兵轉職的維穩警察十萬,海外港口數十,遠洋航行的海船連造代搶數百艘,以及一艘初代的剛剛下水試航的鐵甲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