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調精兵的時候,沒想到城內的士卒非但沒有沮喪,反而非常踴躍的爭搶六選一的名額。
“大帥,讓我跟著大帥去吧?”
“愿為大帥效死!”
說實在的,李逵走在軍營之中,真的有點吃驚。他沒想到,自己在西夏已經有了如此大的影響力。似乎李秉乾的號召力也不如他。
時間緊促,一切從簡。
李逵選擇時機很準,梁氏真的沒想過給李秉乾逃跑的機會。李逵率兩萬大軍離開王城不久,梁氏的大軍就抵達了懷州城下。先鋒斥候游弋在王城附近。懷州是興慶府邊上的大城,同時也可以和興慶府在防御上成為倚角之勢,共同守望。
可面對強大的梁氏精銳,懷州抵擋了不到兩天,就淪陷了。
“只誅首惡,從者不殺!”
懷州的淪陷,徹底讓興慶府陷入了無盡的恐懼之中。尤其是李秉乾,他就是梁氏口中的‘首惡’,是梁氏永遠也不能赦免的叛徒。
面對如此大的壓力,李秉乾只能和當初的李元昊一樣,胡亂許愿。
把能分出去的城池,草場,田地都分了出去。將不能分出去的也分了不少。
這期間,李逵也順利渡河。他靠近卓羅軍的韋州附近過河,大軍過河之后,李逵找到了仁多部落的首領,仁多保忠。
后者對這次的見面非常吃驚,他知道梁氏主力已經過河。但留在南岸的西夏軍隊還有十幾萬,李逵帶著兩萬人馬想要擊敗這十幾萬人,無疑是癡人說夢。
可是他又不得不佩服于李逵的勇氣。
這廝是個宋人,卻作為了西夏國內的叛王,用兩萬人馬去撞十幾萬大軍的這堵墻。這是什么精神?
仁多保忠說什么也理解不了,李逵這廝的想法。當然,他也擔心,李逵找死的時候,拉著他一起去死。
卓羅軍有左右兩軍,分別在不同的地方駐守。仁多保忠指揮的是左軍,也就是韋州方向的防御和進攻。
面對李逵,他也很糾結,一方面,李逵算是他們父子將來在大宋朝堂上的引薦人,要是引薦人死了,他們在宋國的處境將很不妙。可要是不幫忙,將來萬一李逵對此事懷恨在心,連引薦人都要在他父子頭上踩一腳,相比日子將更為艱難。
為此,仁多保忠遲疑之后,做出決定:“李大人,不如讓犬子帶領一軍追隨大人您看如何?”
“不妥!”
李逵的回答過于干脆,干脆的仁多保忠還以為李逵真要拉著仁多部落一起去攻打梁氏留在南岸地十幾萬大軍。
這還是主要仁多保忠這些年因為連年征戰,部落損失很大。整個部落能征召的戰士也不過一萬多人。這點人面對十幾萬大軍,還是不夠看。
可沒想到的是,李逵根本就沒有想要仁多保忠出兵的打算,反而誠懇道:“仁多大人,你歸宋之后,陛下雖然沒說,但一個節度使的官職,一州之地,是不會吝嗇的。你要是帶著人去的少了,難免會讓人看輕。如今梁氏視線不在南岸,韋州又在鏖戰。如果此時,你帥領部落歸宋,將是最好的時機。不僅可以立下大功,還能順利帶著部落一起離開西夏。本官的意思很簡單,仁多部落馬上舉旗歸宋,如能幫著拿下韋州最好。要是沒能拿下,也不強求。”
李逵頓了頓,讓仁多保忠思量其中的得失。
像仁多保忠這樣的人,早就是人精般的人物,怎么會看不出其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