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張氏的生命注定了這輩子要比老族長更加悲哀,如果沒有李逵的重生,恐怕她這輩子都要陷入一種無窮無盡的困頓之中,直到被老虎吃掉。
想要說服一個女人,一個固執的女人,李逵沒有多少經驗,只能用對付老族長的話再一次對他母親張氏說一遍。
可是……
效果驚人的好。
“我兒聰慧非常人能比,讀書自不在話下。”
“我兒洪福齊天,自然能高高的中了。”
……
就連李逵都覺得自己在張氏面前有點瞎掰了,把科舉說的太容易。這可不是明清,是士大夫最為光彩奪目的北宋。這年頭要中進士有多難,文壇巨擘,歐陽修兩次落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更是落榜到心灰意冷,不得不和兒子一起趕考,兒子中了進士,他還是沒中……
當然,如果是明清的科舉也不容易,不同于北宋,州府就能決定舉子的身份。在明清,一省的鄉試,將多少讀書人擋在了躍龍門的那道石梁下。
即便是比較容易的秀才,也需要府一級別的考核,還需要學道衙門的聯合考核,這可要比北宋難多了。
北宋的舉子試,更像是明清時代的秀才考試差不多。相對來說,簡單很多。至于會試,這不是找虐嗎?北宋的進士質量恐怕是歷朝歷代最高的存在,尤其是文學修養,更是難以企及。李逵覺得他天天吃魚頭補腦子,也趕不上趟啊!
但是舉子身份倒是容易,李逵覺得自己不笨,只要夠努力,還是有希望成為沂州的舉子。運氣好還能混上解試,去一趟東京城感受一下北宋科考的氣氛。畢竟在科考學區有院子,這份自信來的恰當好處。
但是中進士,他真不敢瞎想啊!
可是在張氏的嘴里,似乎李逵只要參加科舉,中個進士豈不是手拿把攥的容易?
想到這里,李逵不由豪放一把,可話出口,他的心頭越來越虛:“母親說的是,這中進士的人也是兩個肩膀扛著一個腦袋,孩兒啥都不缺,就不信還能辱沒了孩兒的才學不成?兒子興許也能考上。”
張氏高興道;“我兒大志向,不過沒錢可進不了學,不如這樣,娘把地和房子都賣了,給我兒讀書。”
直到此刻,李逵似乎有點清醒了過來,家里一貧如洗,地就不過一塊菜地,只能賣給同村人,房子更不用說了,四間房子塌了兩間,誰要?
或許這時,李逵多少明白了一些,為什么那個原本的李逵會如此蠻不講理,又那么耿直到一根筋了,大概是遇到了一個溺愛的母親吧。
這也是為什么李逵殺人之后,逃到江州多年沒有回家,而他的母親會因為思念兒子而哭瞎雙眼。
這輩子,他恐怕不會讓張氏遭遇如此變故了,他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做到,因為這是他的家人,唯一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