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以為,糧食只要在自己手中,就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安排。可沒想到,他剛剛控制潁州的兩個常平倉,就有人打著民變的幌子來要糧食。
一個縣的縣令,竟然敢開口就要兩萬石糧食,這里面沒有別的用心,蘇軾說什么也不信。
徐讓斟酌著對蘇軾詢問道:“要不下官出面拖一拖?”
“春耕是百姓一年的指望,也是朝廷最為重視的內政,你我真要是在春耕這件事上有所閃失,恐怕真要讓那些人得逞了。”蘇軾也是沒辦好辦法,看向了章授。
章授無奈,開口道:“不如答應大戶們的請求,來緩解百姓的壓力?等春耕過去了,再做打算?”
“不可。”蘇軾雖沒好辦法,但他不認為大戶們會妥協,自始至終,大戶們都沒沒有提出過要求,這時候官府低頭,豈不是讓大戶獅子大開口?
再說了,大戶不答應呢?
說話間,蘇軾的視線落在了李逵的身上。
后者埋在一堆稿紙之中,避而不聞。
這讓蘇軾不免奇怪起來,沒見過這么安靜的李逵。
“人杰,你這一天天的忙什么呢?”
李逵的表現給蘇軾一種既奇怪又欣慰,奇怪的是李逵整日琢磨起了數字。還用天竺的計數符號記錄,整的他還以為是李逵在做見不得人的事呢?
可是細細一品,沒跑了,都是潁州最近幾年的數據。
漕糧幾何?
減免稅多少?
百姓的徭役承擔情況。
亂七八的數字,只李逵覺得有點用的,都會讓他整理一遍。最后還真讓他看出了一些端倪,潁州這幾年的經濟,宛如一潭死水。這對于財富的積累毫無用處,反而會讓大家手里都拮據起來。
至于說欣慰,就更好理解了,蘇軾理所當然的認為,李逵在為他的事而忙碌。這種忙碌是出于孝心,就難能可貴了。
李逵是個好孩子!
蘇軾心中贊許不已。
李逵抬頭從數據堆里仰起頭,對蘇軾回答道:“我在琢磨,這潁州城的大戶手里究竟有多少錢。”
蘇軾一腦門子糊涂,他摸了摸腦門,發現沒喝酒啊!怎么就聽著有喝高的感覺?可李逵去琢磨別人兜里有多少錢,是什么意思?
李逵小心的收拾著稿件,他給自己弄了一根鵝毛筆,用毛筆記錄實在不方便,鵝毛筆就方便了許多,也快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