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也好,粉飾太平也罷,反正策論的范圍其實并不大。
不外乎祖宗之法是否要變;具體的財政問題如何解決;人心散了,還能不能要……
周元出的策論題目很簡單,‘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李逵看著考卷上的題目,嘖吧了一陣,終于明白了為什么老師在蘇門之中不受待見了。
至少,周元出的考題雖然是元佑年間的標準考題,應該是前科的省試考題。
可終究缺乏一種大氣概,顯得小家子氣,給人一種隨波逐流的感覺。
蘇門雖支持舊黨,但同時也是朝堂之中幾乎是唯一的反對派。一味的追求穩,自然不犯錯,但也不會太出彩。
這道策破題很容易,可惜,李逵心里頭不屑一顧。
“臣對曰……”
策論的格式就是這樣,題目是皇帝出的,答題必須要又‘臣對’的格式,要不然就有藐視朝廷的嫌疑。
至于說題目,更本就沒有任何新意。直接那前幾年的省試或殿試的策論題充當。
當然,這樣做完全沒有問題。
畢竟,縣試和解試對于大宋的科舉來說并不重要,至少在省試之前的考試,重要性都是要打折扣。原因就是解試相對大部分的考區來說都不算太難,甚至難度比不上太學的上舍生的選拔。用以往的題目,也完全說得過去。也算是大宋科舉的潛規則了。
別看題目看似簡單,但做題的人多了,想要出彩就不容易了。
好在縣試而已,只要文理初通,在北方大部分州縣都能妥妥的過了。
李逵在草稿上寫下一個個論點,然后琢磨一陣,措辭和文藻,一個時辰之后,才開始動筆寫起來。
一千字的策,寫起來不算太麻煩,但寫完也至少一個時辰之后的事,加上謄卷,足足耗費了兩個多時辰。
別看元佑年間的策都有一股仁義的風氣。
考題還都是出自小皇帝,但李逵明白,明年的省試絕對不會如此簡單。小皇帝被如同犯人一般的監視了多年,內心早就對保守派的主張厭惡的不得了。伊川先生程頤的帝王教育,早就宣告失敗,只是很多舊黨的人還不知道罷了。
如今舊黨在朝堂上還沒有徹底敗下陣來,所以考題還會選用元佑考題。
李逵小心翼翼的將考卷送到了閱卷房,面對周元,他咧嘴笑道:“老師,看看吧!”
他眼巴巴的等著周元看了試卷,然后一拍書案,朗聲道:“當為魁首!”
可惜,周元撇了他一眼,上下嘴皮子一碰,道:“放邊上。”
“您老不看看?”李逵擔心周元生氣,畢竟對他來說,沂水縣名聲臭了,毫無干系。反正本來就夠臭的,再臭一點也無所謂。可周元不一樣,他是要靠著政績上位的人。不過李逵也知道,就周元的立場來說,升官發財恐怕真不容易,因為周元支持舊黨。
周元真沒有和弟子過不去的心思,抬起眼皮道:“鐵定能過的,看什么看?你以為這沂水縣的縣試會難住你參加解試?當年你的愿望不過是參加解試,然后運作個官身。如今看來,對你來說似乎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周元對沂水縣的科考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