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不知不覺就說到了殿試。
殿試的考題明顯是捅刀子的題目,蘇過和范沖都別無選擇,總不至于說元佑黨的保守派是禍害吧?哪可都是他們的親爹坐下的事。
蘇過擬訂了的題目就是鮑叔牙推薦管仲,引經據典的洋洋灑灑寫了上千字,一點干貨都沒有況且不敢說,還很尷尬的說明了一個問題。
熙寧變法的失敗,是因為沒有賢達領導。才能不足,才導致朝堂層面的考慮不足,最終導致變法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相比之下,范沖也不遑多讓,也是蘇過的路數。他說的是法家變法,在鄭國的實行的時候,因為國力不足,軍隊實力增加之后,導致快速消耗了國力,導致國家一蹶不振。而李悝變法在楚國也因為水土不服,導致輕易覆滅。
李逵吃驚的對范沖道:“元長兄,你可真行,連水土不服都整出來了,估計殿前奏對的時候,官家要和你拼命不可!”
反正,從范仲淹的慶歷新政,再到王安石的熙寧變法,立意都是好的,為了國家擺脫財政上的危機,進行自上而下的變革。
但結局幾乎都一樣,慶歷新政覆滅的太快,以至于仁宗都沒有反應過來,就發現對變法的抵抗情緒太大,連他這個皇帝都有點頂不住了。神宗頭鐵,但他也沒有能夠自始至終支持王安石變法,不得不在他含淚罷黜王安石的宰相之位。
明眼人都看出來了,王安石的變法弊端很多。一刀切不過是其中副作用最大的原因。還有《市易法》,朝廷干涉商業活動,導致商人的收益大大下降,從而打擊商人的商業積極性,會導致商業整體萎縮。
有些新法,連變法派內部都有很大的爭議的情況下,卻在大宋實行了。可以說,王安石根本就沒有考量新法的負面作用,為了變法而變法。
范沖端起酒碗,突然放下,好奇地問李逵:“人杰,你總不能之光問我們的策論,而不說自己的吧?”
“不值一提,不值一提。”李逵謙虛道,他雖然在殿試的時候寫了一篇來頭很大的《治平策》,可實際上,他就純屬拿出來嚇唬人而已。
當然,也不是單單嚇唬人,李逵的《治平策》羅列的數據和推導的結果是真的,有據可查。人口問題導致的社會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任何王朝最為頭痛,卻難以解決的頑疾。熙寧變法,其實也是結局人口問題。只是變法用的手段是劫富濟貧,所以反對者太多。
大宋的叛軍起義一直很多,但是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從仁宗中后期之后,變得越來越頻繁起來。百姓容易被蠱惑是一個原因,當然,百姓很窮,吃不上飯了,才是真正的禍根。百姓和官府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主要在稅收和徭役上,這是無法調和的矛盾。劫富濟貧治標不治本。
李逵拗不過,只好大致說了一下自己的策論。
范沖聽完之后,有種很不好的念頭縈繞在心頭。
蘇過聽完之后,也有一種很不好的念頭縈繞在心頭。
在宮中的集英殿,參加抄寫的一位吏部的書吏抄寫著文章,突然臉色巨變,放下筆,額頭冷汗連連,驚詫的大喊道:“大宋要完!”
這下,主持謄錄的張商英也坐不住了,不知死活的東西,這等糊涂話也是能夠隨便說出口的嗎?
尤其是在皇宮里,這是找死的節奏啊!
而張商英在書吏的跪求下,才發現罪魁禍首是一篇貢士寫的策論,叫《治平策》。
他試著讀了下去,一開始,滿是輕視之色。連拍馬屁的文字都一般,這樣的士子還有什么前途可言?
可讀著,讀著,他額頭的冷汗都下來了。
再也沒辦法擺出上官的氣度呵斥書吏,拿著卷子匆匆去了偏殿之中,皇帝,諸位朝堂重臣都在,見到張商英匆匆趕來,李清臣好笑的問道:“天覺,又有美文出現了嗎?”
張商英卻支支吾吾不敢接茬,將卷子給了李清臣道:“主考官,還是您看后再說吧!”
看完之后,李清臣心里冒出三個字——直娘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