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高麗南京或許會很奇怪,這到底是哪里?
后世,這地方叫漢城,后來改名叫首爾。還有如今的高麗東京城,后世叫釜山。
叫什么名字,其實真的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座城池雖說屬于高麗的四大都城之一,可實際上,駐軍,防御,都不怎么樣。高麗一直的防御重心一直是在其領土的北方,而不是隸屬于南方的高麗南京城。
說起來也奇怪,這個時代的東方各國,都喜歡玩多都城的把戲。比如說大宋的四大都城:東京(開封)、西京河南府(洛陽)、北京大名府(邯鄲)、南京應天府(商丘)。除了最后一個都城之外,其他幾個都是歷史名城,都曾經有過都城的歷史。
其實商丘也不差,可相比其他幾座城池來比,規模上差了很多。但勝在底蘊深厚,尤其關鍵的是這里是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老家。
是龍興之地。
地位相當于明朝的鳳陽府。要不是朱元璋的故鄉是鳳陽府,大明也不會將鳳陽府作為陪都,甚至一度修建了大明規模最大的城墻,雖說最后爛尾了,但真要修起來,肯定比燕京和南京都要雄偉。
相對于大宋的四個都城,遼國有五個都城。但并非像大宋那樣,因為人口太多,不得不提高幾個城池的地位。遼國是因為疆域太大,不得不設立五個都城。
而在高麗,本來就不大的國家,人口也不多,就分成四個國都,就變得可笑起來。
大宋的幾個都城,哪怕是遼國的幾個都城,李逵即便是掌握了火器,擁有了大炮,可是面對動不動就超過五丈的城墻,城墻的地基甚至達到了三丈以上,這樣的城墻,別說李逵手里的黑火藥大炮,哪怕是后世的重炮,也打不塌這些土城墻。
這根本就不是武器優勢能夠反轉的。
即便是面對遼國的幾個城池,涿州、燕州就不說了,哪怕是易州和同州,這樣的城池,這些城池的城墻也能無視大炮的威脅。唯一能夠欺負一下就是城門。
可高麗的南京?
算了,這城池比縣城都要愛笑,而且還很古怪的是,高麗人一個個五大三粗的矮壯,可就是喜歡那種秀氣的感覺。
導致城墻有種偷工減料的樣子。
以至于連李逵都有種攻打這樣的城池,像是攻打縣城的錯覺。除了城池的規模確實不小之外,城池的城墻,城樓,女墻,防御的溝壑都數量不足,甚至都沒有。
不斷的有士卒拉著沉重的裝備上岸,同時數量不多的戰馬也被驅趕上岸。
從打造營地,宋軍組建戰陣,都沒有見到襲擾。
就連跟著李逵南征北戰,見多識廣的公孫勝都納悶,嘀咕道:“這高麗人難道就眼睜睜的看著我軍立陣,連一點襲擾的想法都沒有?”
吳用跟隨李逵的時間很短,有點不解道:“本不該如此嗎?”
打開京太順利了,順利到吳用也一度以為打仗就是這么容易。可公孫勝卻笑道:“不然,大軍壓境,尤其是靠近城墻,這是雙方爭奪最為激烈的時候。一旦守軍退守城內,就是能是挨打的局面了。這才是交戰雙方傷亡最大的時候。”
“可是賢弟且看,高麗人躲在城墻上,眼睜睜的看著我軍一點點推進。除非他們不懂兵法,要么就是對方手中只有烏合之眾,一旦出城,就有奔潰的危險。”說到這里,公孫勝傲然道:“此戰我軍三日就能定乾坤。”
“大帥有令,全軍準備。”
“火炮進入瞄準!”
一條條命令下達,由不得公孫勝和吳用去胡思亂想。
而打頭陣的那幾門火炮是十二斤的火炮,就是炮彈重量十二斤。這樣的火炮不算是李逵手下最重的火炮,更重的火炮,戰艦上也有。
可即便是十二斤的火炮,重量也要快達到一千斤。雖說可以拆卸開來之后運輸,等運送到戰場組裝。可主炮管的重量是火炮的大頭,根本就不可能拆卸開來。更重的火炮想要從戰船上運下來,就需要碼頭和合適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