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也證明,人類的確需要這樣的環境,才能爆發出更強的潛力。
一套結合了馬列與領袖思想塑造的行動綱要的教育和宣傳體系、獨立與古盤星系四大人類分支的文化觀念、更公開的信息體系、對帝國殘酷制度的仇恨、對隨時可能降臨的滅亡畏懼的恐懼、全面普及的教育制度、寬松的晉升環境、公平的分配制度、來自帝國的完全開放的知識體系、恐怖到令人窒息的敵人、圍繞任重而生的絕對強權管理體系、建立在對改變源星人類命運的領袖任重身上的無可動搖的個人信仰,這種種客觀條件交織成了一個既對任重有著狂熱崇拜,卻又極富創造力的小型社會。
源星人類正如二十世紀的人類一樣,在持續經歷著仿佛電氣化工業革命的持續進階。
源星上的人口來自帝國,在古盤星系四大體系中最原汁原味,最契合人類本質,卻又并未受到帝國制度的扭曲控制,漸漸地已經脫離了帝國人類的特質,變成了古盤星系中的第五種族。
或許現在的源星人類尚且渺小脆弱,看起來與帝國人類高度相似,但任重相信,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源星人類必定會和帝國人類走向截然不同,但潛力卻更大無數倍的另一條路。
就像現在,孫艾是將空間探測裝置的研發項目平行拆解成了兩套一模一樣的細則規劃,一套給了艦隊本部中的科研機構,另一套同步給了位于源星上的諸多大學、科學研發部、公立與私立的研究所。
兩邊幾乎同時行動,并行研發,但源星那邊的進度卻快了很多。
并非艦隊本部里的人在偷懶,而是經過持續十年的繁衍與普及教育,源星那邊的相關科研人員數量已然是艦隊本部的近四十倍,平均學術水平更是遠超艦隊本部。
盡管留在源星上的人的平均基因天賦沒有艦隊里的人高,但十年的時間,足夠繁衍出半代人,也足夠很多當初并未顯現出天賦的孩子茁壯成長。
當初任重帶著蕭星月巡游世界時信手帶回星火鎮的諸多孤兒,如今竟大半都已在源星上成為中流砥柱般的老學究。
源星的人可基本沒有沉睡,一直在前進。
如果像職業者體系那般分級,那么現在艦隊本部里大約有五千名超階科學家,但源星上卻有超過二十萬名超階科學家。
對帝國而言,沒有貴族身份的人口只是人腦麥田,在艦隊本部里,也是同樣的概念。
但對源星而言,人口就是生產力、創造力,截然不同。
……
7643。
……
7644。
……
7645。
……
艦隊本部中央,一座小小的實驗空間站正靜靜地懸浮在空中。
這空間站漂浮于尋跡者外,與尋跡者飛船相距近百萬公里。
空間站內部的實驗大廳里,一群科研人員正抱在一起狂喜著尖叫慶祝。
“成功了!”
“折躍……亞空間……能量態震蕩……宇宙的波段……不可思議,宇宙真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