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說,當初艦隊出發時,的確帶走了很大部分高智商基因人才。
到如今總計近22年過去,在一代人的繁衍后,源星上的高階智商水準依然未能趕上艦隊,這些頂級的工作,還是需要點超常規的天才靈感,得在艦隊上完成。
恍如一眨眼,又四年過去。
此時艦隊依然在向著黑迷霧區筆直沖去,將會在一個月后抵達,并進入已經被沿用了上千年的穩定穿梭軌道。
絕大部分時候,黑迷霧區內部的所有暗能量團都在做著圍繞幾何中心的交叉規律公轉運動。
正常的航線將會是呈切線運動逐漸進入黑迷霧區內部,然后劃出一個大號半徑的曲線,順著黑迷霧區內部的公轉軌道方向,并最終通過這片區域。
理論上,只要進入時的相對點位沒問題,順利切入安全航線,這趟旅程就會四平八穩,無驚無險。
但此時所有艦船卻都已做好臨時變向的準備,只等任重一聲令下,便會即刻開始逐漸變向,最終與橄欖型的黑迷霧區保持切向平行。
用來欺騙帝國超網的人工智能算法也開發完畢了,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根據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最終研究成果,判定必須有具備直連通訊能力的載具沿著原有的公開航線穩定航行,再以此為中繼點來轉接信號,鏈接艦隊節點與帝國超網。
之前任重的計劃是派遣數艘具備較強通訊能力的智能化小型工作艦進入黑迷霧區即可。
但在隨后由飛梭艦與眼睛艦聯合完成的前線實驗表明,致密暗能量團對信息流具有不穩定遮蔽效應。
如果信息流信號要接連穿越整個黑迷霧區,必然會受到遮擋影響,導致信號強度不足,且不穩定,容易在帝國超網的面前暴露出異常。
追逐科學的過程便是這樣,只有當走到那一步時,才能知道自己會遇到什么問題,才能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
隨后,人工智能院、軍工院、通信院、工程院等多個部門開展緊密合作,提出了新的可行方案。
方案如下:把工作艦的規模從寥寥數艘增加到五萬艘。
這五萬艘工作艦將會沿著黑迷霧區的邊緣,分為一千縱排,沿著非標準路線,跨越波瀾跌宕滿是危機的無數暗能量團的交錯區而行。
一艘又一艘工作艦的數據都會串并聯起來,用接力的方式,再靠著冗余的帶寬來保證信息的穩定性。
起初時,任重覺得五萬艘的數量太多了,未必要得了這么多的冗余量,試圖將工作艦規模壓縮到一萬艘,只組成兩百條傳輸鏈。
但負責這件事的花月嵐卻駁斥了任重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