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爵可掌握少則數十個行星系,多則數百行星系的封地。
子爵封地最多不能超過十個相鄰的行星系。
至于男爵的封地,則驟然下滑到少則一洲之地,最多一個行星的范疇。
龐大的帝國構建出了奇特的文明特征,與偏居一隅的星球地表文明不同,在帝國中不管做任何事,總會特別的慢,也會耗費特別多的資源。
比如在源星上進行一項科研活動,頂天了規模也只會有數百萬人同時參與,從立項到出成果的時間短則數年長則數十年,很少會以百年為跨度。
但在帝國里,當科技水平發展到驚人的高度后,如果再想在一些關鍵領域得到突破性的進展,在基礎科學的層面推動一個核心項目,往往需要少則數十個行星系,多則成千上萬個行星系聯動起來,推動項目的時間動輒以百年為單位,萬年甚至十萬年的超長周期也并不罕見。
這并不夸張。
就說任重的伯爵權限得到的一些公開的知識,如今源星艦隊里的科研人員和學者盡管非常努力,但依然只能以消化現成的知識為主。
沒有任何人能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往前多推進一步。。
哪怕只是驗證已經完成了的原理,所需要消耗的資源與時間也是超乎想象的。
這些都不是個人智慧能解決的難題,需要一個龐大的文明用歷史沉淀去支撐。
在政治與經濟體系上,龐大的帝國看起來似乎有點像一個松散卻又緊致的聯邦。
穿插于皇族領地之中,不同的貴族在不同的地區根據爵位與實力劃分地界。
絕大部分跨越星團與星域的超遠程貿易大部分都建立在帝國商務部建立的交流平臺上。
依靠著超遠程星門與折躍亞空間通道,跨越數千光年的長距離貿易以互通有無變成了一件可行的事。
在軍事上,機械帝國的統治方法有點類似于古代地球中世紀歐洲的貴族私兵制。
擁有爵位的貴族有義務自行招募軍隊并組建艦隊保衛自己的封地。
由于四大星國之間的戰爭壓力,機械帝國完全不限制貴族自主發展軍事力量。
只要你養得起,哪怕只是個子爵也可以擁有星團級的艦隊。相反,帝國皇族反而規定了不同爵位的戰力最低限度,如果一個伯爵只擁有一支行星系級的艦隊,并且在寬限期結束后依然未能完成兵力擴張,甚至會被削減爵位。
得益于信息流技術帶來的便捷通訊,以及星門技術和折躍技術帶來的快速移動能力,又得益于帝國人類與另外三個分類分支之間的天然敵對關系,即便帝國幅員遼闊,皇族也并不擔心下面的貴族反叛。
一旦進入大規模戰爭時期,帝國皇族將會通過星門技術將強大的直屬禁軍艦隊調遣到前線,并同步征用各級貴族的私有艦隊。
這種征用并非無償,皇族將會以戰功、貢獻點、技術、資源、封地等等東西給提供軍隊的貴族以實質性的獎勵。
同時,在各個區域里,也依然存在著由帝國軍部直管的直屬艦隊。譬如南鄉星團軍政樞下屬艦隊便不是南鄉伯劉安的私兵,指揮權屬于帝國任命的官員,只不過這官員恰好也是劉安本人而已。南九星系中的情況類似。
當初源星文明的九個管理者都是終身男爵,如果能完成尋跡殖民任務,便能順勢進階為世襲男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