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思量后,任重決定先點開源星科學院的報告。
事實上,在收到這份來自源星的計劃之前,任重對艦隊本部科學院提交的著陸計劃已經非常滿意。
艦隊本部科學院利用地質數據對南九c上的冰棱演變進行了精確的模擬計算,在氣溫合適的向光面高緯度環形帶上找到了幾個重要的位置。
這些位置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內受到冰棱沖擊的概率小于百分之一。
著陸部隊將會先行在這幾個區域建立額外加固的穹頂,足以抵擋可能意外出現的冰棱的沖擊。
隨后,著陸部隊將會以這些穹頂為根據地,先向下挖掘,初步制造出足以容納出百萬人的地下城。
按照初步估計,艦隊將能在一年的時間內建成共計八個地下城。
地下城的發展規劃將會以工業生產能力為主。
緊接著,這八個地下城將會同時利用大型盾構機順著宜居氣溫環形帶,往上下兩個方向擴張出超合金管道,并最終依靠著這些地下合金管道將宜居氣溫環形帶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地下環形通道。
那么源星人類最終可以依靠合金管道中的地鐵的運力,建成一連串如同糖葫蘆一般的地下城市。
這樣就規避了冰冷和恐怖罡風的沖擊。
等第一批居民扎根下來,便能依托于這些地下城市慢慢往地面擴張,并建成可以抵擋罡風與冰棱的地面城市。
在此過程中,恐怕還得有一些強化性能的戰艦在南九c的大氣層內保持活動,隨時準備用三相聚變彈炸毀可能對城市帶來危險的巨大化冰棱。
主要的能源需求得用太空中的光能捕捉風帆來解決,會有一支能源采集艦隊頂著南九子爵的壓力強行靠近南九星,以收集恒星光能。
至于材料上的缺口,則交給必然會得到擴張的源星商運以及將會由鄭甜率領的剿匪艦隊。
理論上,按照這個計劃,艦隊的確可以按時著陸,只不過居住環境會顯得十分擁擠,也很難立刻全面開發南九c上的自有資源。
接下來大約還要用上百年的時間慢慢改變地表地貌環境以及大氣環境。
最終,在可以預期的將來,剛好一百年后,經過五代人的努力,源星人類有機會讓南九c的自然環境逐漸接近普通的固態行星,并通過持續改變星球形狀逐漸解除潮汐鎖定狀態,讓它自轉起來。
當然,啟動星球自轉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地質演變,地下城市會大幅受損,不過修復總比完全重建來得更快。
到時候任重的伯爵考核能得到怎樣的評價,倒也只能隨緣了,畢竟客觀條件就這樣。
但源星科學院發過來的這份方案另辟蹊徑,完全打破了任重的常規認知。
因為源星被帶走了太多的資源與備用的能源,在艦隊離開后的六十余年內,源星科學院除了完成孫艾利用自己與偽網分身的聯系分發的科研任務之外,也出于自身的需求進行了大量的技術推進,尤其是在硅芯片科技與核聚變科技的靈活運用上。
結合商運船隊勘探船同步發回的數據,源星科學院提出,盡快改變星球形態才是著陸之前的首要工作。
他們將星球改造工作放到了著陸之前,認為磨刀不誤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