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等人第一時間開工。
滿頭大汗的馬夏澄在指揮系統中說道:“雖然這次的壞塊數量極大,但本身的計算規則與往常沒有區別。它只是量變,不是質變。我給你們預留了五分鐘,時間已經足夠寬裕,都加油吧。”
馬夏澄的話說到后面,其實已經略有些有氣無力。
量變不是質變的道理誰都懂,可真正去執行時又是另一碼事。
馬夏澄知道,成功的希望其實很渺茫。
“網”從表現出潛在危機,再到危機爆發的時間太短。
哪怕他已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算法項目組的人員規模擴大了一倍,但準備還是不夠充分。
按照常規理解,至少要達到總共三百個小組以及15個S級小組,才能依靠冗余計算將成功率提到99%以上。
就現在這樣,成功率其實只有30%,
能做的,該做的事已經做完了,剩下的便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
馬夏澄從座椅上站起,在辦公室里來回踱步,目光一直聚焦在投影中顯示的各組計算進度上。
計算進度以豎向長條狀顯示,評估依據綜合考慮了各組組長與組員們的執行狀況,同步給出了個加權值。
短短五秒后,總計156個計算小組的進度條便呈現出了差異。
除了77組之外,新成立的另外七十余個小組明顯要比其他組差了一大截,并且有部分小組的進度條顯示為紅色。
這是由于根據系統的同步監控,這些小組的組長在編制計算計劃時,一開始就走錯了路,最終的結果完全不可靠。
至于六個S級小組的進度條,則明顯比其他小組的更高一截,相互間略有差距,但差異不大,且都和其他小組完全拉開了距離。
這很正常,但又不正常。
不正常在于六個S級小組中只有五個是經過長期工作檢驗的成熟隊伍,另一個是馬夏澄中午時才破格提拔的任重的77組。
在下午的兩次模擬計算中,77組分別取得了161和158秒的成績,已經逐漸逼近S級小組的最低標準150秒。
一直有提升,但提升的速度正在不斷放緩。
馬夏澄本以為77小組會碰到能力墻,逐漸卡在155秒的水平,大約得等任重更適應一下計算小組的工作,又或者再給他重新配置五名水平更高的下屬,才能逐漸突破155秒。
但萬萬沒想到,在面對更復雜的運算場景時,任重這新手非但沒被拉開差距,反而更進一步,徹底追上了另外五個S級小組。
可惜馬夏澄從來沒有機會知道二十一世紀的應試教育是什么模樣。
在任重的時代,流傳著這樣的傳說。
應試教育中的學霸之強,往往在于努力。
通過超高的注意力集中度和韌性極強的自我訓練,形成了足夠強大的邏輯記憶,與肌肉記憶一樣,在面對常見題型以及常見題型的普通變種時,學霸們可以靠著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儲備迅速找到解題思路,并進行快速而精準的解答。
但學霸之上卻還有學神,尤其是剛跳級過來的學神。
學神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速度往往較普通人快很多,以至于他們很少把時間花在重復類型的邏輯記憶強化訓練上,總在不斷地獲取新知識。
在面對某些固定知識點考題時,因為沒有固定記憶,學神的表現甚至未必及得上學霸,但通過自我推導依然能把題準確地做出來,只不過速度稍慢一點而已。
可一旦出現完全超綱的競賽級題目時,學神和學霸便表現出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