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振摸著下巴道:“陳兄那篇策論我也看過,好是挺好,可也不至于讓大帥這么震驚吧?”
王孝杰撇嘴道:“也許陳子昂的想法剛好對了大帥胃口呢,這種事誰說得準!”
郭元振點了點,心想:“看來大帥昨日并非幫不了陳子昂,而是不愿。今日得知陳子昂有才,這才愿意幫忙。”
又想:“這也說明陳子昂的麻煩絕非一般,連大帥都不敢輕易答應,聽說他原本是在沛王身邊做事,也許此事與沛王有關。”
大明宮,中書省。
武媚面無表情,坐在劉仁軌的位置上,一本一本翻看李弘處理過的公文,臉上表情越來越難看。
各大部門、以及京外地方官員每日都會上陳各種民生情況和問題,由中書省草擬對策,門下省審核,最后由尚書省和九寺執行。
這是朝廷每日運轉的體制。
只有較為重要的問題,在門下省審核后,才會拿到皇帝的書案前,由皇帝審批一遍。
武媚把持朝政時,大部分公文都由她審批,許多重要問題她甚至會主動跟進,時刻關注該政策的效果。
李弘登基后,這些公文都跑到李弘的御案上去了。
武媚其實并不想立刻就與李弘爭奪審批公文的權力,以免引起非議。
只不過有幾個她親自主導的政策,令她放心不下。
今晨,命謝瑤環去中書省將那幾個政策的公文拿過來,想了解一些最近情況。
誰知公文上李弘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他將之前的政策全部推倒,要求中書省重新擬訂政策。
武媚又驚又怒,立刻直奔中書省,將李治處理過的公文全部拿來看。
發現幾乎每一個公文他都寫上一大堆意見,要求中書省按照他的意見重新施政。
這并非李弘有意與武媚作對,而是兩人性格完全不同,施政方向自然也偏差極大。
所以李弘看到武媚的政策后,十分排斥。
同樣的,武媚看到李弘的批注,心中也憤怒不已。
李弘并無為政才能,政策十分保守,將她費盡心血的改革措施全部改回,她怎能不怒?
她鳳眼一抬,盯著眾官員,冷冷道:“皇帝胡來也就罷了,你們也都跟著他胡來?”
劉仁軌病重沒有來,站在她面前的只有劉齊賢、裴炎、李敬玄、婁師德、戴至德等人。
劉齊賢默然不語。
昨日和前日的朝會上,他都沒有站在李弘一邊。
雖然都有不得已的原因,但自覺有負先皇囑托,便不想在這方面反對李弘,以免又打擊到皇帝的權威。
裴炎和李敬玄則因皇帝在立后問題上退讓,便也退了一步。
而且兩人也受過李治臨終托付,在小事上不愿與皇帝作對。
他們都不反對,其他官員更不敢反對了,于是被李弘批注的公文全部回到中書省,沒有再繼續施行。
武媚見眾人都不說話,心中更怒,暗暗動了替換這些官員的心思。
她性子里既有狠辣果敢的一面,也有審時隱忍的一面。
既然沒有大臣出來反對,她就沒有正當名義讓大臣們繼續她原來的政策。
當即不再多言,起身離開了中書省。
回到紫宸殿后,她在殿內來回踱著步子,腦海中浮現一個個名字。
這些名字都是她的心腹,她打算從中挑選一名得力之人,取代劉仁軌中書令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