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蘭芳還是點頭,這個比喻好啊!
不用齊磊去說,常老太太已經自己在算了,最后得出結論,“這部分人口不會多,有一到兩個億頂天了!”
齊磊一笑,心說,老太太還是樂觀了,這部分在后世也就一億。
接話道:“那好,就按常奶奶說的,算兩個億!!”
常蘭芳卻是搖了搖頭,“還是保守點吧,算一個億吧!”
齊磊自無不可。
最后指向工字下面這一橫,“下面這一橫,就是一線城市的底層人口、二三線的貧困人口,以及所有的農村人口!”
有些凝重,“這一部分有九個億!”
“他們會錯過發展紅利,甚至要為發展做出犧牲,享受不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居住資源、社會紅利!”
“既沒有底蘊,也沒有能力,甚至還沒有話語權!”
說到這兒,齊磊沒有繼續往下說。
“這就是工字形結構,我們未來可能面臨的社會結構!”
“.....”
“.....”
“.....”
一眾領導,還有電信企業都是面面相覷,講的...
講的很好嘛!
很有深度嘛!!連常老都認可,說明很有水平嘛!
可是,這和今天的主題有什么關系?
由不得他們多想,齊磊已經開始下一個部分——相關傳播學。
“齊磊,三個知識點,請一定記住!”
“第一【知識溝】。”
“第二【上限效果】。”
“第三【數字鴻溝】。”
齊磊在白板上寫下三個名詞,呲牙一笑,“我就不講專業的名詞解釋了哈。”
“【知識溝】的意思,通俗點講就是......”
一掃下首,“比如,我和柳總!”
柳紀向一激靈,拿我做什么比喻?總感覺這小子沒憋什么好屁呢?
齊磊卻不管,自顧自的描述:“比如我和柳總,我們兩個一個是富人!”指著自己,“一個是窮人!”
指著柳紀向,“一個知識儲備多,一個是文盲。”
“我們之間的知識差距是一條‘溝’,這條溝是有寬窄的。”
柳紀向:“!!!”
你大爺的!老頭兒想罵娘了,你才文盲!
齊磊:“然后,我們接受相同的信息,相同的教育”
“按理來說,我們兩個人之間的知識差距應該是保持不變,甚至因為越來越多的知識累積產生獨立思考,知識溝會越來越小。”
“可實際上,從社會學、傳播學的角度來講,這道溝,卻是會越來越寬!”
眾人:“?????”
不太理解。
齊磊,“為什么會越來越寬呢?”
“簡單來說,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同。”
“我看到一個信息,可以馬上拓展吸收。而柳總看到一個信息,就得琢磨琢磨,甚至無法理解。”
“這叫見識,也叫眼界!”
“第二個原因,就是【上限效果】了。”
眾人:“?????”
齊磊,“【上限效果】,說任何一個人對一個特定信息、特定知識群的接受都有上限。”
“就比如傳播學,我只講這三個名詞,大伙兒覺得新鮮會感興趣,可是我要講三十個,你們就煩啦!”
“而人與人的上限是不一樣的!”
“相對來說,越富有,越博學的人,對知識的渴求度越高,越包容,上限也就高。”
“因為他們希望每一點信息都會被利用!”
“而知識儲備越少的人,就越容易到達上限。他們對知識、信息的接受大多來源于興趣與消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