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齊磊不提,吳寧卻無意識提了起來。
“你出國交流的事兒準備的怎么樣了?”
齊磊一怔,“這事兒簡單,不用我操心,學校走個程序就行。”
就見吳寧點了點頭,有意無意地瞥了一眼徐小倩,見她看似輕松,好像什么事兒都沒發生,也沒再繼續這個話題。
突然玩味地來了一句,“誒?我想到個事兒。”
齊磊下意識發問,“什么事兒?”
吳寧,“輿論是你的優勢,也是你的主場,如果柳紀向被推上了輿論前排,而你要收購暢想的事再爆出來…你說,他會怎么還擊?”
齊磊聽罷,腳拇指都扣緊了。
陰沉道,“我哪知道他會怎么還擊?”
這回卻是徐小倩蹦出一句,“你說,咱爸的藥廠、副食廠和柳紀向的比起來,算不算事?”
齊磊,“!!!”
只見吳寧也是似笑非笑,“對呀,他會不會拿咱爸的事兒來反擊呢?”
“……”
廖凡義沒想到的輿論走向,卻是被這兩個家伙看的通透了。
齊磊整個人都不好了。
這是一個一般人想不到,可是在局中的人必然會利用的問題。
就是,國資轉私營的問題。
如果發展到齊磊入主暢想的消息公諸于眾,發展到柳紀向被推上風口浪尖,那齊磊父輩的生意一定會被老柳利用起來,而且這是一招狠棋。
怎么說呢?
后世批評老柳,什么侵吞國資這個那個的。
拋開公眾情感,還是個人情感不談,也不去說他到底合法不合法,合理不合理,只說這件事反映出來的現象。
在這個年代,包括再往前看的十年、二十年。
國營企業的疲軟,以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等等,私有化運營是一個必然趨勢。
但是,沒有一個規范、標準化的流程可言。
在從前的那個年代,哪有私營企業,計劃經濟下的企業都是國資,或者地方集體資產。
而市場經濟模式之下,大多數都要面臨私有化轉型。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國有資產承包、轉私有、轉股份就一直在進行。
而且,大家是沒經驗的,摸著石頭過河。
打個比方,可能今天農機廠私有化成功了,那明天化肥廠就按照農機廠的模板進行。
后天,可能農機廠的私有化發現了問題,那就集體叫停,大家重新再尋找新的可行方案。
這期間,難免有人鉆空子,或者成為改革的犧牲品。
這樣的環境之下,柳紀向的那些操作確實存在爭議的。可是,無論從法律,還是時代背景的角度去考慮,都不太容易挑出毛病,你只能從道德層面去指責他。
何況,這是二十年前的2001年,更沒法去深究。
而且,更要命的是,不光是他,在這個年代,比柳紀向做的更有爭議的,多了去了。
就唐成剛的藥廠,以及再往前追溯的承包的塑料廠,你說私有化進程就沒問題嗎?
齊國君承包副食廠,也沒問題嗎?
不盡然。
如果往細了追究,都是存在爭議的。
就拿唐成剛來說,遠的不說,就說藥廠。
徐文良是從搞活地方經濟,安置就業,清理財政負擔等角度去解決問題,把藥廠轉給了唐成剛。
100%股權,國營轉私有。
這個過程,如果從尚北老百姓的角度來考慮,那就是沒問題,是大好事兒。
一個停產了十幾年、大批下崗工人的廢廠,人家有能力搞活,有能力讓下工人有錢賺,有什么問題嗎?
當然是沒問題的,徐文良這筆買賣做的好!
可是,從賬面的角度來看,那就是另外一種算法了。
一家上千人的國營廠,有藥品經營許可證,有專利,賬面資產還是有點東西的,被唐成剛用很少的錢變成了自己的。
那你說,有問題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