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夸張了吧?
然而,齊磊真的一點都沒夸張。
包括后世很多人認為,咱們解決了光刻機,造出幾納米級的芯片,就算實現國產了。
其實,差遠了!
就拿后世的芯片制造來說吧!
第一,是材料。
主要是高純度單晶硅,也就是硅圓。
還有光刻膠、高純度氣體材料、ABF絕緣膜等等。
第二,是工具。
后世眾人熟知的光刻機、刻蝕機、硅圓加工,光刻膠、氣體材料、絕緣膜生產等等等等。
第三,是制造工藝。
臺積電為什么牛叉?因為后世高端芯片中的一些種類,除了它,別人就算有訂單,有工具,也加工不了。
第四,是設計。
也就是HW海思在做的事兒,關乎芯片的性能。
然后,以為把這四步都做好就完了?
不是!就算以上這些都實現了國產,依舊能卡你脖子。
因為還有第五環,也是重要的一環,叫底層架構。
所謂架構,意思就是,芯片不是你想設計成什么樣,就能是什么樣。
通俗點說,芯片做出來也只是硬件,要想能用,還得在芯片之上寫軟件,也就是編程。
而編程的時候,如果每次都從頭寫程序太浪費時間,這個時間成本很大很大。
于是,在芯片制造的時候,就需要在芯片中提前設置程序模塊,也就是指令集合。
后期軟件開發的時候,只需要用這些指令集合就可以了。
這就好比,如果我要寫字,不可以從造紙開始做起,直接拿別人造好的紙來寫就可以了。
那么問題來了,指令集合畢竟不是造紙,要比那復雜得多。
而且,不同的指令集合邏輯不同。
對于寫程序的人來說,不可能每一家的指令集合都學習一遍,大家會選擇通用的、簡單的、習慣性的指令集合來使用,最后必然會形成壟斷帝國。
后世在架構這方面,兩個老牌勁旅,英特爾的x86、ARM公司的arm架構。
一個后起之秀——RISCV。
除了RISCV,我們有可能實現彎道跟進,其它兩個,想超過去是不可能的。
別說后世,現在都是不可能的。
因為,除了一二三四五,還有六。
那就是,生態!
這和系統是一個道理,而且比系統更難跨越。
全世界,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所有的專向人才學的都是x86和ARM。
你可以自己做一個底層架構,但是,沒、人、會、用!必須重頭學起。
讓全世界所有的程序員重新學一遍,這個難度得有多大?
而他們學會了,才能談生態,才能談普通人去使用你的東西。
這就是齊磊所說的,不但要造飛機,還得讓全中國十億人都學會開飛機。
然后,你以為這就完了?
沒有!學會開飛機還不夠,得全中國所有的地方都建滿飛機場。
否則,你會開也沒什么大用。住山溝里,飛機只能停在哈市太平機場,剩下的路得坐兩天牛車。
其實,這個問題正是現在的盤古,后世的鴻蒙所遇到的。
就是,我把什么都做了,初步生態也建立起來了。可是,生態內的技術、應用、軟件、兼容性等等,都是碎片化的。
如何把這些碎片整合成一個整體,又是一個瓶頸。
打個比方,盤古2.0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讓辦公軟件、娛樂軟件、應用插件,這些軟件程序移植到系統里了。
用戶量已經夠了,軟件會主動進駐,也就是建立了健康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