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原本推測出來的線索,大致分為三個方向,分別為北線戰場交戰區,帝國境內的幾大地震帶,還有就是秦兵馬俑所在。”
“經過我們一系列的探查排除,確定秦兵馬俑的幾率更大。”
“就在昨天,我們聯系到鬼谷一脈的傳人,得到一份先秦密卷,結合起來佐證分析,已有九成幾率確定!”袁綃沒有直接說出‘邪王’,而是結合她們的探查歷程,慢慢向莊有為道來。
“在很多記載中,秦兵馬俑都是作為陪葬品存在……”
遠古時期,在原始公社制開始瓦解,到奴隸制建立期間,盛行一種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被稱之為:人殉。
在人殉制度下,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
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余人。
后來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
“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
“我們結合各種資料探查,秦兵馬俑并不是單純的陪葬品,而是作為鎮壓魔怪的大陣根基。”
“原本我們認為,邪王或許是一直求長生的秦皇,謀劃著想要復活的手段。”
“但通過鬼谷傳人手中,那一卷先秦密卷的記載,在秦皇建立強秦之后,不知從何出現一尊大魔王,秦皇帶領各方高手斬魔,但那魔王根本殺不死,付出慘重的代價后,才將那魔王鎮壓起來。”
“鎮壓魔王后,秦皇下令建立五方乾坤大陣,將魔王永世鎮壓!”
“五方乾坤大陣,原本可采天地之力維持運轉,但那魔王不屬于人族,或許會吸納天地之力變強,有方士建議秦皇用人族氣運為鎮壓之力,布陣的陣基就是兵馬俑……”
“用兵馬俑布置五方乾坤大陣,那一共會有五大陣點,現在只發現四個兵馬俑坑,或許尚未發現那一個,就是‘邪王’出世的關鍵。”
隨著袁綃的講述,莊有為大致理清一些問題。
聽到這里,他忍不住詢問道:“五方乾坤大陣,五個兵馬俑坑?現在發掘四個,但四號坑有坑無俑,不是已回填嗎?這如何解釋大陣的構成?”
“這一點,我們同樣有過懷疑,但五方乾坤大陣,即便采用人族氣運鎮壓,但肯定不止氣運之力,同樣會運轉一部分天地之力,天地人互相結合,才能構成最強的大陣,有坑無俑依舊屬于陣基所在……”
“五個兵馬俑坑,集合天地人之力,包含天地屬性、人族氣運,有坑無俑或為土屬性地之代表,一號坑人俑最多,或為人族氣運與木屬的結合……”
“我們推測尚未發掘的五號坑,當為火屬鎮魔的關鍵,所在區域遠離秦兵馬俑,乃直接鎮魔之地。”袁綃的講述,逐漸接近她們得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