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代常用來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多,但卻非常管用。
亦指先聲奪人,但沒有后手,看起來很猛其實沒什么絕招,好像黔驢技窮。
現在這門斧技,用‘三板斧’為名,倒確實有一點特別。
“余少時力大無窮,入軍伍建功立業,先后使重錘、長戟、狼牙棒、大板斧,奈何不通任何武技,全憑力量學殺人之術。”
“老來傷病纏身,又遭奸人陷害,離朝堂游于山水之間。”
“偶入林間,遇一伐木燒炭人。正伐木,木粗九寸,持板斧橫砍,力無分毫浪費,轉眼放到巨木。”
“斷木三尺,揮板斧豎劈,一破為二,二破為四,皆一斧之力。”
“深山惡狼來襲,餓狼狼撲背,其人反手一斧,橫掃餓狼前肢,再豎劈一斧,狼頭破裂兩半。”
“余觀戰有感,憶戰場揮斧殺敵,創出三招斧技,橫砍掃千軍,豎劈開山斬,反身旋弧破,取名三板斧。”
首頁金箔所刻,交代這門斧技的來歷,但創始人不曾留名,主要交代創造斧技的根源與靈感。
“掃千軍,開山斬,旋弧破,這三招倒是有意思!”看完總綱后,莊有為尚未細看三招內容,但總綱敘述將他引入,那位伐木燒炭人,劈柴斬狼的現場,頗有一番感悟。
只不過,有那種情景重現的感悟,主要在于莊有為擅長斧技,對劈、砍都有很深的領悟。
兵十三觀這‘三板斧’,就沒多少感觸,只當成三招基本斧技。
畢竟那伐木燒炭人,根本不會武技,使斧頭伐木劈柴、乃至殺狼,都全靠熟能生巧,還有常年磨練的力量。
創造‘三板斧’的無名人,自稱不通任何武技,全憑力大無窮,才能在戰場拼殺建功。
莊有為繼續翻看,第二頁即掃千軍的招式,僅有一張發力的人形圖,附帶不多的標注。
第三頁開山斬、最后一頁旋弧破,都同樣只有一張人形圖,標注不過寥寥幾句,僅強調發力角度。
但在莊有為看來,這三張人形圖,都包含各種變化,他能根據這三種發力點,延伸出多種變化的招式。
“返璞歸真,大道至簡,有招勝無招,無招仍有招,變招無窮,始終三斧!”看完三板斧所有內容,莊有為閉目沉思,在腦子里演練一陣,大致三分鐘后,他才睜開雙眼,低聲感嘆起來。
創造三板斧的人,不會任何武技,但他在戰場拼殺半生,積累大量快速斬敵的經驗。
所觀摩的伐木燒炭人,每天重復一樣的工作,熟能生巧,不浪費分毫力量,又與山間野獸拼殺,同樣快速斬敵,追求一擊斃命。
這兩人的經驗感悟相結合,才創造出‘三板斧’這門斧技,換成擅長各種武技的高手,還未必能創出這種返璞歸真的招式。
現在這‘三板斧’,在很多人看來,如同三招基礎斧技,或許發力技巧不錯,但威力不一定有多強,不會有人費工夫去磨練。
只不過莊有為,明顯不同于尋常眼光,他憑感悟自創“刀斧術”,盡管有系統作弊的助力,但根源和“三板斧”差不多,初看就明白這門斧技的強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