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童年經歷中,有沒有被家里人從小灌輸“家里窮所以別惹事”、“能忍就忍”、“賺錢不容易能省就絕不花錢”這些思想。
被從小灌輸這種思想的孩子長大后和同齡人是真的不一樣的。
這樣的孩子容易陷入自卑,容易焦慮,甚至變得沒主見,變成付出型人格。極度缺乏安全感,容易多想。喜歡一個人在沒有人的地方待著,哪怕什么都不做。獨立早,愛操心,不喜歡表達,也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而且這樣的人不懂拒絕,比如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遭遇了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也不敢直面提出質疑。
結賬時發現價格不對,但是不敢問,只能默默承受,最多就是想以后再也不來了。或者承受了過多的工作量,也不知道怎么提出,只能在過后暗自懊惱在自己當時的軟弱。
特別是,當別人對你稍微好一點,哪怕是一點點的小事,就恨不得掏心掏肺。不喜歡有虧欠感。更喜歡考慮別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這樣造成兩個極端,一種是自己賺的錢,花了也會有負罪感。另一種是自己賺的錢,賺到就要馬上花掉,彌補小時候的缺憾感。
這就是最可悲的地方,人的一輩子追求的目標,僅僅是源于兒時的缺憾感。
簡淵曾經覺得這一類應該是小眾,但實際上他在生活中卻看到了太多這樣的人。
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話是“你要懂點事”、“你要努力”、“你要好好學習”、“你要早點結婚”,甚至最多的是“你是哥哥/姐姐,所以要讓著弟弟/妹妹,他們小,不懂事。”
但是很少能聽到“你要開心”。
中式家庭的常態,就是如此。超強的控制欲,把“打擊信心”當成“激將法”進行無限制的使用。有的孩子試圖和父母進行真誠的交流,都會用一個“你懂什么?這是為你好”來蠻橫的遏制。
絕大多數的社交恐懼癥,其實也是有兒時的影響。你不是不想表達,是難以表達。甚至連帶著變成了一個怕惹事、怕擔事、做事顧慮太多的人。
甚至內心覺得,自己配不上好的東西。當美好降臨在自己身上的時刻,會恐慌,會患得患失。甚至會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留不住。特別是在感情里,很多人會因為愛情而陷入自卑中,而這種自卑恰恰是日后分開的原因。
這樣小心翼翼活著的人,居然比比皆是。因為這,恰恰就是絕大多數90后經歷的教育。
其實這還是一個尺度的問題,教育孩子勤儉是沒錯的,但是如果是以“貧窮”的名義進行打壓式的教育,這種“低人一頭”的感覺會逐漸摧毀自信。
否則的話,這個世界上哪有這么多所謂的社交恐懼癥啊。
綜合起來還是一句話,就是缺乏安全感。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其實還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征,那就是:淚失禁。
這并非是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但卻真實的展現了絕大多數安全感缺失人,最真實的狀態。
淚失禁,就是說每逢和人吵架或是情緒稍微激動些時,都會控制不住地想哭。明明不是一件值得哭的事情,自己也沒有太委屈,只是據理力爭,可嗓門一高情緒一上來,不知道為什么就委屈了,聲音慢慢就變成了哭腔。原本臺詞早早就準備好了,愣是說不出口了,氣勢蕩然無存,整個人不知道怎么應對,看起來非常的......慫!
分明占據了上風,結果一哭就直接輸的一塌糊涂,心里那個氣呀!可是眼淚怎么都止不住。
每次爭吵結束之后,會懊惱自己怎么控制不住情緒,會懊惱自己為什么在吵架里發揮的如此差。最懊悔的當然是為什么會哭?可就是控制不住!晚上躺在床上越想越氣,回想起白天沒罵出口的話,收集起來,能罵哭世界上任何一個人。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樣的人一般都是思維敏捷、心思細膩、有豐富的想象力、情緒體驗深刻、缺乏安全感、比較悲觀的。
就像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