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心理,真是被簡淵演技透了,而且運用自如。
最后大家還是把目光匯聚到殺人操控上。之前的品牌騙局在殺人操控面前,簡直是小兒科。同時網上也掀起了一場相關的大討論,也算是變相的科普了心理學。
警方的犯罪研究專家們,也開始了對殺人實驗的進一步論證。
事實上,除了極少數罪大惡極的犯罪團伙,很多兇殺案的幫兇,本質上主觀并沒有殺人意愿。
原本可能只是搶錢,但是在當時環境和氛圍的影響下,腦子一片空白,智商下降。在別人的慫恿和勸說,以及那種“別人都殺人可是我不殺人”的怪異不合群心理促使下,最后做出了最恐怖的決定。
以往對幫兇的判定,一部分是行為,一部分是主觀意愿。行為自然就是行兇規矩和行動,這都是有完整證據鏈的。
可是偏偏這個主觀意愿的判定非常模糊,因為很難界定這個人是被慫恿,還是主觀想殺人。
而這恰恰是很多律師去鉆空子的地方,把故意殺人的罪犯,說成是被慫恿殺人,這樣一來不存在主觀的完全惡意,幫兇殺人犯很有可能被輕判。
現在只要研究明白這種屈從犯罪的心理,那么以后再遇見這種事,就不會出現讓犯人被輕判的情況了。這對辦案是很大的進步。
反正現在J先生這么厲害,身份還什么,名氣更是越來越大了。但是死活都查不出J先生到底是誰。
至于簡淵?一個小透明而已,沒多少人想到他。
不過很快簡淵就要不透明了,因為《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馬上就要上映了。
忘了說,雖然最開始簡淵說做這件事是為了挽救電影口碑,但實際上挽救電影口碑只是順便的事情,他本身就是想做一場聲勢浩大的心理學實驗而已。
不過這件順便的事情,效果倒是非常好。在殺人操控都被證實存在之后,那之前對于電影的指責瞬間就不攻自破。這就是降維打擊式的反擊,讓原本搞事情的那些人,一點辦法都沒有。
就這樣,借助這件事的東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上映。J先生掛名了本片的心理學顧問,所以電影瞬間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和曝光。從電影公司得到的預售電影票數據來看,已經破一個億了,而且還在增長。
也許這個電影質量沒有到這么厲害的程度,但是因為J先生的名頭,還是強行起飛了。誰都想看看,這個J先生當顧問的電影,到底拍的怎么樣。
與此同時,亞瑟也在和美利堅心理學會的人溝通。經過這次的事情,他再次堅定了要挖人的想法。不會英語沒關系,給你配七八個翻譯。你簡淵值這個待遇!
亞瑟現在是真的很欣賞簡淵,不僅僅是因為簡淵強大的天賦和實力,還在于簡淵有自己的規則。
他對著電話說道:“我之前已經發了一份報告,上面記錄了這次的事情。你應該已經看到了。簡這個人我最欣賞的地方,就在于他雖然在這種看起來非常殘忍的實驗,但是他一直在留下一條生機,而不是把所有的路都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