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環帶能夠順利建成,一個直徑兩百公里的天體即便它是位于距離地球三十八萬公里的拉格朗日點,想要從地球用肉眼觀測到也還是可以的。
畢竟月球的直徑大約是3476.28公里,直徑兩百公里的環帶在滿月的時候,還是非常顯眼的。
當然,對于現在的陳宇來說,還是先挖礦才是正經。
此時陳宇已經駕駛著采礦駁船飛到了一片小行星前,直播間里有人留了一條SC問他今天是不是還繼續挖M型小行星。
因為之前的直播中陳宇已經向觀眾介紹過關于小行星分類的信息,所以此時他讀完這條SC之后,便很快回答道:“今天我們不挖金屬了,昨天挖的金屬已經夠多了,今天我們主要挖的是C型小行星。
這是目前已知數量最多的一種小行星,占目前已發現小行星總量的75%左右,一般情況下它的構成與碳質球粒隕石是相同的,都是主要由硅酸鹽、氧化物及硫化物構成。
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種小行星里通常是含有水的,我們今天挖這種小行星的主要目的是獲得水資源的補充。
在太空當中水是非常寶貴的,這幾天我在建設平臺上,因為必須要節約用水,所以都沒有洗過澡,每天也只能用一口水來漱口,再用濕毛巾擦臉,所以我想多弄點水資源,好讓我能痛快洗個澡。”
有著智能終端輔助,陳宇查詢各種信息是很快的,所以各種相對生僻的知識他可以張口就來。
事實上這些知識有很大一部分是他這幾天晚上通過人工智能連通地球的網絡,認真學習得來的。
畢竟想要建設環帶,就算有了所有物質條件,陳宇自身也還是要具備足夠的知識的。
所以這幾天白天的時候陳宇就開著采礦駁船出來挖礦,順便做下直播,和直播間里的觀眾交流。
而晚上的時候他基本上都在惡補和天文相關的知識,以及從人工智能那里了解該如何更好地使用建設平臺的相關信息,可以說每一天都在盡可能的給自己找足夠的事做。
這并不是陳宇在自虐,而是他害怕自己一旦閑下來了,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太空中的孤獨感會將他吞沒。
現在這種情況下,他必須堅持,如果情緒崩潰那就真的是死路一條,因為就算有人想要救他也沒有辦法從地球上來,畢竟人類已經大半個世紀沒有發射過載人航天器離開近地軌道了。
采礦駁船前端安裝的激光采礦器射出蘊含著強勁能量的光束,切割著船體前方一顆巨大的小行星。
被切割下來的小行星碎塊會被采礦駁船上的引力牽引拉進船體的貨艙,當貨艙裝滿之后,陳宇就可以駕駛采礦駁船返回建設平臺了。
采礦駁船體積不大,因此用來裝礦石的貨艙也很小,陳宇一次只能采集到大約五百立方米的礦石。
五百立方的礦石經過分解和提煉,能夠獲得的礦物并不多,不過陳宇每天也不止挖一船礦,經過了這幾天的奮斗他還是已經攢了一些礦物。
很快貨艙便已經裝滿,陳宇沒有繼續逗留,開著采礦駁船返回了建設平臺。
將飛船切換到自動駕駛停泊進泊位,陳宇這才按下了操作臺上的自動卸貨按鈕,將貨艙里的礦石卸了下來,送去進行提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