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不太懂這種技術的原理,卻也能夠明白這種壓縮分子間隙的科技到底有多么強大,這讓他忍不住在想,如果能夠利用這種技術將分子間隙壓縮到極限,是不是能夠制造出所謂的強互作用力材料?
這個念頭僅僅只是在陳宇腦海里停留了一瞬,便被他拋開了,就算能夠造出來,這種材料的重量必然也是驚人的沉重,或許可以拿來造宇宙飛船,但對于現在的陳宇來說則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與其去想這些不著邊際的事情,不如考慮一下怎么把壓縮陣列和提煉陣列立起來,好能夠處理更多的礦石來的實在。
好在隨著現在采礦量的上升,陳宇手頭上能夠動用的材料量也隨之大大增加,兩個陣列的制造和錨定并不費事,只需要等建設平臺的生產線將其生產出來,然后拉去錨定就好。
至于人工智能提到的儲藏陣列的增加問題,陳宇也在考慮之中。
這是非常值得他關切的事情,也是環帶建設過程中貫穿始終非常重要的事項,因為現實不是游戲,可沒有那種能夠一個格子疊滿999個材料,容積無限,無論多大東西都放的進去的倉庫。
礦石也好、原料也好、加工好的零部件也好……
這些東西全都是需要地方來儲藏和存放的,需要消耗大量的存儲空間。
或許有人會說太空里那么空曠,為什么不能直接拋在太空,反正礦石開采之前不也是作為小行星漂浮在宇宙中的嗎?
然而事實上卻并不能這么做,因為宇宙間所有的物體都是相對運動的,如果對這些礦石和原料不加以固定,就這么拋在外太空中,要不了一天時間它們就會飛散的到處都是。
甚至可能被月球和地球的引力捕獲,變成流星砸向二者,在穿過大氣層和墜地的過程中燃燒殆盡,將陳宇辛苦挖來的礦石和材料全部浪費。
至于說加工好的零部件或者未錨定的設施,就更不能隨便放置在太空中了。
太空中其實是充滿了各種輻射的,這些輻射對于地球來說并不是什么問題,厚厚的大氣層足以抵擋這些輻射對人體造成的損傷,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在太空中,強烈的輻射可是會讓沒有經過特殊加工的金屬迅速的老化、疲勞和報廢的。
一塊長期暴露在太空輻射中的金屬材料,內部甚至可能會被太空輻射腐蝕的千瘡百孔,變得比在氧氣環境下銹蝕更可怕的狀態。
尤其是精密的電子元件設備,就更加不能暴露在輻射環境下了。
雖然陳宇不清楚外星科技能否解決了這些問題,料想科技這么發達的外星人應該是解決了的,但因為第一個原因,他還是不能把這些東西直接拋在太空里。
就算有鋼纜磁鎖能夠把這些玩意固定住,陳宇也不想這么干,因為這實在是太難看,也太沒有規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