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一座巨構建筑,這絕不是一個小工程。
即便是在地球上,想要建造一個直徑超過兩百公里的建筑,也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采用常規的建造方式,以目前人類的科技來說,如果能夠匯聚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力量,倒是有可能在地球表面建造一個直徑兩百公里的建筑。
但這對人類的科技、經濟、統籌、后勤等各個方面都將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而對于遠在太空的陳宇來說,想要完成這個巨構級的環帶建設,即便有著外星科技加持,也絕非一件易事。
如果他采用傳統的建造方式,一塊鋼板、一條電線的進行組裝,恐怕他就是累死也難以完成1%的進度。
畢竟整個環帶實在是太大了,直徑兩百公里的巨大體量,讓單個的人類面對它的時候,就好像一只螞蟻去面對一艘萬噸級的巨輪一樣。
設計環帶的外星人顯然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這是用來在深空環境為多元宇宙探險者提供后勤支援的永續式后勤基地,除了良好的后勤保障能力之外,能夠在極少量人手的情況下,迅速的建造、并且運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
所以,對于“天問”級環形巨構空間站來說,采用簡便的建造技術,也就成了必然。
在小行星帶的礦場滿負荷運轉之后,陳宇每天都能獲得數量龐大的原礦,而這些原礦在經過了提煉,變成了各種原材料之后,又會被加工成最基礎的建筑元件。
這種建筑元件是建造環帶的最基礎的單位材料,就如同蓋房子所用到的磚塊一樣,建筑元件就是用來建造環帶的“磚塊”。
只不過這些“磚塊”并不是直接壘砌,而是需要先用這些元件制造出不能功能的組件,再用組件組裝出整個環帶的功能模塊,最終將所有的模塊整合在一起,才是最終的環帶。
相較于環帶本身直徑兩百公里的龐大體型,這些“磚塊”自然也有著與之相稱的大小,每一個建筑元件都長達上百米,如果放到地球上,即便是單獨的一個建筑元件都需要一輛大卡車來拖運。
而在太空中,他們只是最基礎的建筑材料,通常是數根一捆來使用。
即便只是消耗元件最少的組件,也需要至少十幾個元件才能夠制造出來,就更不用說,想要制造出一個完整的模塊所需要的大量組件了。
此時的建造平臺周圍已經變成了相當繁忙的工地,來自于小行星帶礦場的高密度原礦被投入提煉陣列,出產的礦物并沒有送往礦物儲存陣列,而是直接投入了快速組裝陣列,被加工成建筑元件。
這些建筑元件雖然被送往了通用儲存陣列,但在數量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被投入另一個更大型的建筑裝配陣列,被加工成相應的功能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