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需要陳宇去考慮的是環帶接下來該建設哪個部分。
整個環帶分為內環和外環以及核心三個部分,其中內環由五個不同的艙段構成,目前陳宇已經完成了五分之二的建設。
而外環和內環類似,雖然外環更大,艙段數目更多,一共有十個艙段,但這十個艙段卻都是一樣的生態艙段,并沒有區別。
除此之外就是環帶的核心部分與連接內環與外環的五根管道了。
目前來說,陳宇有兩個選擇,一者是繼續建設內環的其他艙段,先把這個環拼起來,再去建設核心和管道,最后再去建設外環。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先讓環帶具備全部的功能,也可以讓陳宇把外面錨定的那些控制塔和輔助設備什么的都撤了,畢竟內環的艙段之中也是有礦冶艙段的,建設完成之后可以大大提升陳宇對礦物的處理能力。
而且陳宇也不需要再借助那些錨定在控制塔旁邊的反應陣列來生產特殊材料了,礦冶艙段本身就具備這樣的生產能力,可以將冶煉出來的原材料直接加工成特殊材料,然后送到工業艙段生產成成品。
可以說只要有足夠的礦物,環帶的內環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生產流水線,只需要輸入原材料就能源源不斷的產出各種產品。
無論是星際戰艦還是上廁所的衛生紙,只要有足夠的原材料,環帶都可以生產出來。
只是這對于現在的陳宇來說并不是最迫切的選項,畢竟現在靠著錨定的那些控制塔和各種輔助設備,也能夠替代部分環帶的功能,他并不是很迫切的需要完成內環的建造。
而另一個選擇則是先造一條連接核心與外環的通道,然后建設核心部分和部分外環,讓環帶先擁有一部分完整的扇區,即核心、內環、外環三部分都具備的一個區域,再如法炮制,完成其他扇區的建設。
相對而言,陳宇反倒更傾向于這種方式,因為這樣可以先完成環帶上最重要的部分核心區的建造,同時也可以完成部分生態外環的建設。
生態外環的基礎建設和內環相似,但是它內部的生態環境構建除了需要大量的物質之外,也需要時間。
畢竟就算有著外星科技可以在短時間內讓生態迅速構建,植物快速生長,這一切也仍舊是需要時間來進行的。
所以在認真考慮了一番之后,陳宇還是選擇了接下來建設連接通道和核心區域。
安排好了生產計劃,陳宇再次離開了環帶,駕駛著一條最近剛生產出來的運輸艦抵達了水培農場。
雖然使用的都是地球上的種子,但是靠著水培農場中外星科技的培育技術,這里的作物已經可以收獲了。
陳宇來,就是為了收獲這些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