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
當大多數的業界人士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們便已有察覺,這對于《黑客帝國》來講,相當于一個極其有力的宣傳。
殺人電影。
雖然,單看名頭可能顯得有些不好聽,但,背后的價值不言而喻。
想當年,在邱木小時候,便有著諸多所謂“害死人”的電影,類似于《午夜兇鈴》這般,那絕對屬于噱頭滿滿的童年陰影,讓人向往且害怕。
這個時候。
當人們來到電影院,可能便能聽見這么一些對話片段。
“聽說《黑客帝國》讓人跳樓了,我有點害怕。”
“可是,我看網上說,這部電影并不是一部恐怖驚悚片,而是一部科幻動作片,你怕什么?我看了評論,這部電影的評價非常高,相信一定不會讓我們失望。”
當一群人滿懷著期待,踏入電影院。
那么,相信他們走出來的時候,臉上也必然帶著滿足,如同剛剛結束的一場擊劍試煉。
或許,還有些懷疑世界。
當然。
有著先例。
相信,大概不會有人還傻乎乎選擇安然的自由落體。
關于事件的當事人。
在媒體的采訪中早已有所澄清,他患有長期性的妄想傾向,所以,對于世界的認知有所偏差,本質上屬于自我原因。
心理障礙在聯邦的世界里不屬于什么陌生的詞匯,所以,廣大群眾都表示可以理解,不至于歪曲。
在第二天的時候。
來自于《紐約日報》的頭版新聞,便給予了《黑客帝國》一個廣泛的解讀,作為北美發行量最高的報刊之一,文章的作者來自于霍爾斯,這位老爺子乃是USC電影學院的一位大佬。
至于他之所關注這部電影,大概還少不了最近在學院中鬧得沸沸揚揚的黑客帝國支持事件。
勞爾率領著他的反抗現實俱樂部在USC可是掀起了《黑客帝國》的觀影潮流,在此,他們俱樂部的人數也在激增。
當然。
更多地來自于自由落體。
標題為,《黑客帝國》:關于流行文化帶來的精神困擾。
“稍微認識我的人相信應該都知道,我向來不太喜歡這些年的大眾娛樂品,所以,我想,如果不是因為昨天那一件讓人猝不及防的事件,我相信,我根本不會走進電影院去看這么一部來自于東方導演所指導的電影。”
“但,這部電影居然難得地讓我感覺非常之意外,很難得,這位東區導演對于我們西方文化有著充分的認知。”
“關于電影在宗教上的隱喻,相信這些天已經有很多人給予了解讀,主角Neo的故事和耶穌遭受猶大出賣,死而復生的傳說分外一致,拋開宗教,我覺得,導演還有著更有趣的隱喻。”
“Neo對自身的認同的過程,事實上完美地符合著拉康的鏡像理論。”
拉康作為后精神分析時代和結構主義的大拿,他的鏡像理論屬于他“三界”理論的一部分,共同構建了“他者”的語境。
簡單說明一下。
拉康認為:人永遠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人認識的永遠都是“他者”,主體只是幻象和騙局,從來沒有真實存在過,其中,關于鏡像階段,有著原發性認同和繼發性認同兩個階段。
邱木依稀記得。
在他大學期間,他非常好奇的參與了一場關于拉康精神分析的討論沙龍,最后滿腦子留下的只有“閹割”和“**”這兩個詞匯。
畢竟。
精神分析和Sex從不分離。
更別提,后現代哲學單獨是詞匯之扭曲便足以讓人san值暴跌,如同那一直綠油油的基金。
“在《黑客帝國》中,Neo對“救世主”身份的排斥到接受表現著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人們終究難以擺脫他人強加的理想自我。”
“而這種社會文化層面強行賦予的認同,恰恰正是這個時代諸多焦慮問題的原因,《黑客帝國》可以說是以一種難得商業節奏的敘事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深刻的哲學性思辨故事。”
“在此。”
“當我們再次將跳樓事件與電影主題相結合,其實,我們便能看清更加深刻的東西,哪怕,這是一部披著科幻和動作的雙重外衣的嚴謹社會寓言,如果可以,大概可能成為奧威爾、赫胥黎……的未來語境。”
“邱不愧是金棕櫚和金熊的雙料得主,他對于電影的理解讓我看見了關于電影一種可能性,而他也正在東區為電影拉開全新的序幕。”
眾所周知。
在西區這類精英教育盛行的地方。
關于以大學為主體的教育模式,霍爾斯老頭子手底下的學生,都不乏有著電影界各個階層的大牛,而他本人的地位?自然沒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