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槽!”
“那可是邱導誒!”
“你說,我要是真入圍了主競賽,豈不是意味著邱導要看我的電影?”
今年30歲的王致遠算得上是邱木的同齡人,但,同作為導演……他們之間的差距便顯得有些過于巨大。
一位早已名滿全球。
而王致遠自己?
左右不過是剛剛混出點小名氣的電影新人,連一部正式的長片都沒有……這次參與柏林電影節的電影是他的處女作,一部耗費著自己所有的積蓄方才拍出來的玩意。
事實上。
這才是真實的青年導演的生態。
邱木只是電影界的幻象,類似于王致遠這樣的青年導演才是電影界的真相。
和那個拍了《大象席地而坐》的胡波一般。
包括所謂的文藝片……
很多時候。
并不是導演們真正地愛所謂的藝術,而是因為,他們手頭上的經費只能滿足他們拍這點藝術,關于傷春悲秋。
藝術是一門既窮困潦倒,又財運亨通的玩意。
如同《Eva》。
這部被譽為日本動漫的絕對神作,后期那如同意識流般的靜止畫面,實際上,只是因為前期把經費揮霍完了的產物。
但,偏偏是這樣的巧合創造了經典。
對此。
王致遠的朋友非常認真地回復道。
“你覺得,你能入選主競賽?”
嗯。
作為主競賽評委會的主席,邱木只負責入選了主競賽單元的評選,關于什么電影入選主競賽……邱木并不負責。
不然。
每年參選主競賽單元的電影那么多,如果都得他負責……他覺得,他可能會瘋。
日觀電影三百篇,不辭長作電影人。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些東西看多了。
便和傳統手藝結束之后的賢者時間一般,變得無欲無求,清心寡欲。
什么電影?
什么獎項?
絡繹如浮云。
……
……
伴隨著12月的尾聲逐漸吹響。
柏林電影節正式地公布了本屆電影節的全面的入圍名單,其中,主競賽單元一共有著16部電影入選。
這個時候。
人們驚喜的發現了一件事。
那便是在這16部電影之中,東區電影居然高達6部,這已然是一個極其夸張的比例,畢竟……柏林這些年雖然比不上戛納,但,參展的電影和地區都不少。
能從全聯邦這么多地方殺出重圍的片子,自然不會太爛。
且。
最關鍵的是……這6位導演。
李洪文是公認的邱導門下走狗;
今井大悟曾在《旬報》上大肆贊揚邱木,甚受影響;
本區導演張浩則是外界討論的新影派人士,他自己也不予否認;
另外三位導演暫且不提。
單論這三位,一場柏林電影節,6部東區電影,3位邱導“粉絲”……
于是。
邱木又雙叒叕上了熱搜。
熱搜的詞條很簡單。
東區電影的半壁江山
汪峰老師看了都得沉默,直呼內行!